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8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他的財富在海里,撈一排就價值過萬。30年默默無聞,卻在近十年財富快速爆發,因為破解了幾個行業秘訣,他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小紫菜在他手里玩出新花樣,不僅做成知名品牌,企業還成為廣東、福建的龍頭,2017年銷售額1億元。
在紫菜行業里,提到一個叫杜紹亮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創業經歷很傳奇,在大海里養了上萬畝紫菜,并養到了南澳島上,每到豐收的季節,場景非常壯觀,我們跟隨記者一起去看看。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島 2017年12月1日)
這里是廣東省汕頭市南澳島近海,密密麻麻的紫菜在海中生長,從空中俯瞰下去,猶如一條條黑色的絲帶點綴在大海中。
在碼頭上,這些剛剛趕海歸來的漁船載滿了采收的紫菜,一排又一排從船里運上岸,經過簡單的挑選、清洗、剪切等環節后迅速裝車,一派繁忙景象。
南澳縣有多年種植紫菜的歷史,過去,紫菜被大家視為最低廉的海產品,很難帶來財富。而近幾年它卻不斷升溫,成了當地市場上的搶手貨,這一切離不開畫面上這個叫杜紹亮的人。紫菜在他手里的能賣到200多元一斤。
紫菜種植戶林武勵:200元一斤,人家都天天打電話搶著要,我們行業里面很多人都很羨慕他。
紫菜種植戶林漢斌: 20元的紫菜和200元的紫菜差了十倍,我覺得這也是他的厲害之處。
杜紹亮說,今天收獲的紫菜就是每斤能賣200多元的頭水紫菜。
杜紹亮:這么多,你看,都是紫菜。
像這么一排紫菜重量達到七八百斤,得借助機械設備才能運輸,推一把都很費力氣。
記者:你們干起來不覺得累嗎?
杜紹亮:不累不累。
農戶:杜總給高工資,不累。
杜紹亮:這些都是錢,哪里會累。
雖然人人都羨慕杜紹亮這200元一斤的財富,但更讓大家好奇的是他的創業經歷,杜紹亮在紫菜行業打拼了三十多年,一直默默無聞,但就是從近十年開始財富快速爆發,因為掌握了紫菜行業里的幾個秘訣,他從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2017年企業銷售額一億多元,提起他,大家都贊不絕口。
紫菜種植戶林漢斌:哪里的紫菜比較好,他好像比別人更早一步知道,我覺得挺神的。
紫菜經銷商曾文華:紫菜本身來講,看起來很平常,但是這種小小的紫菜就是通過杜總的手給它做大做強起來。
紫菜經銷商袁明偉:你到賣紫菜的地方,說到杜總的名字全部都認識。
擁有5000多畝海上基地,成為廣東、福建兩地數一數二的紫菜企業,就是這么一個在行業里響當當的人物,在采訪中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卻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杜紹亮:我提到這件事,我就感到很心痛,這件事我自己哭過,我很少哭。
杜紹亮傷心是因為他做了一件愧對于妻子的事,這成了他多年來的心結,而之后的每一年他都要求自己必須給妻子買一樣東西。為了解開那個心結,他用了三十年時間證明自己,也找到了把紫菜每斤賣到200元的秘訣。
杜紹亮說,要知道這最貴的紫菜在海里長啥樣,就得乘船前往他的紫菜種植基地。船行駛了四十多分鐘,我們看到了杜紹亮在南澳島占地3000多畝的紫菜基地,他迫不及待的要撈起來給記者看看他的寶貝。
杜紹亮:拉上來。
記者:終于見到了,慢點。
杜紹亮:用力拉上來。
記者:天呢,好亮的紫菜。
記者:這水深得有多少?十米,小心點。
杜紹亮:你看這么大,這么有韌性。
記者:你一揪就下來了。
杜紹亮:你看。
記者:好黑。
杜紹亮:你看它尾巴尖尖的,就是頭水菜。
記者:頭水紫菜,也就是最好的?
杜紹亮:最好的紫菜。?記者:這個是長了多少天,長這么長?
杜紹亮:這個長了大概50天。
記者:50天,我看差不多有20多厘米長。
杜紹亮:25厘米,又黑又細,彈性這么好。
記者:能讓我感受下嗎?這個是剛撈上來。
杜紹亮:你試一下,它的彈性特別好。
記者:可以這樣拉是吧。
杜紹亮:它彈性特別好。
記者:這也太神奇了,像皮筋一樣的感覺,特別有彈性。
杜紹亮說,剛從海里拉出來的紫菜要有光澤,有彈性,至于干了后什么樣是好的,要留個懸念,之后再告訴我們。
杜紹亮:它越有彈性,紫菜又脆又甜。
記者:好晃。
攝像:看你這么晃你還站挺穩。
杜紹亮:是,老江湖,長期下海。
這一排紫菜有15個網簾,紫菜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長,傳統做法是每四天要拉回陸地曬一次太陽,曬干后再放回海里,要循環往復45天。每次從水里往上拉紫菜都是一項力氣活,稍有不慎,人就會反被沉重的紫菜網拖下水,耗時!費力!危險!這是紫菜行業里多年存在的問題。
2010年的一天,有人告訴杜紹亮,又有人因為拉紫菜,掉進海里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杜紹亮曾經也因為拉紫菜掉進過水里,他一直有一個想法,如果紫菜能在海上直接晾曬,就省去至十多次運輸和人力成本,他有個大膽的想法,想把在陸地上完成的晾曬工作搬到海上,當他的這個主意提出來時,同行們都覺得杜紹亮一定是瘋了。
袁明偉:有些人當面說你這樣做很傻,因為別人不懂杜總想做什么。
杜紹亮:人家說沒有可能,你別亂想了,沒有可能,海里面沒辦法曬菜,海里可以東西,所以他笑我。
當初,杜紹亮為了追求品質,選擇在水質更好,風浪更大的深海養紫菜,既然要解決海上曬菜的問題,就得想辦法把在水里的紫菜撐起來。
這是剪過后,第二茬剛下苗的紫菜,杜紹亮用這樣的浮漂,做成翻板式,固定好首位兩頭,平時浮漂向上,紫菜浸泡在水里,需要晾曬時就把整個網簾翻過來,通過浮力撐起這個網,這一排長66米的網簾,浮漂成本約2000多元。
杜紹亮:這樣做就節省很多勞動力,本來這要十幾個人每天拉,拉上來拉上去,(現在)我們在海里翻一下就好了,浪大也沒關系,有浮球,它隨著浪浮。
這種翻板式,減輕了大家往返搬運,隔幾天就要曬菜的辛苦,簡化到,只需要45天收獲時運回陸地割菜,但杜紹亮還不滿意,就想索性造一個海上割菜的設備,把所有種植環節在海上完成。
雖然,當時在日本、韓國已經有人在嘗試機器割紫菜的方法,但兩地紫菜品種不同,杜紹亮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發。2012年,企業一年的銷售額只有一兩千萬元,但他還是投入上百萬元搞研發。
袁明偉:有些機器(價值)一兩百萬元,有些投下去如果用的不好,一下子就沒用了,這機器成廢鐵了。
林漢斌:一般人坐享其成,哪里有設備,弄過來就是挺簡單的事,不用費那么多的時間、精力去鉆研這個東西。
大家都為杜紹亮捏把汗,從2012年開始,光是研究設備的總工程師,老杜就換了三個人,杜紹亮知道,如果收割紫菜的設備研究出來,這將是整個行業機械化的提升。
杜紹亮:因為紫菜垂下來,它掉下來可以割掉,像剪頭發一樣,一個梳子這樣剪,道理都是很簡單。
王睦順:這個機器應該是他自己想盡辦法制造出來的,領先,杜總的頭腦很靈活。
這艘大船就是杜紹亮研究的成果,從遠處看和普通漁船沒什么區別,但在船頭,加了這么一個長3米的割菜機,把紫菜拉上來,通過割菜機剪切,幾分鐘就可以割一排,遇到海里風浪大的時候,就在陸地上操作,并通過變速帶控制機器的速度,和人工剪紫菜比起來差別很大。
杜紹亮:機器一下子開動起來,效率十倍以上,一個機器頂十個人還不止。
解決了海上收割和晾曬這兩個關鍵性問題,杜紹亮也在行業里聲名鵲起,他也養出了品質更好的深海紫菜。
其實,老杜創業也不是一帆風順,他從1983年就開始和紫菜打交道,從販賣紫菜到在萊蕪島擁有自己的基地廠房,一直穩步發展,但兒子出生那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水災,讓他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
杜紹亮:跟人家租的房子漏水了,排水排到我倉庫里面去,全部紫菜都濕濕的。
紫菜一接觸水,就會融化發臭,這次的災難讓杜紹亮一夜之間損失了300多萬元。
妻子:意味著回到解放前了,(當時的)幾百萬元,對我們來說不是小數目。
朋友杜拱穩:這個數是天文數字,對我們(做)小生意的人來說,但是他固執,還是要把這個生意做起來,創造起來,重新開發。
沒錢重新開始讓杜紹亮很是苦惱,他四處借錢,就在這時,妻子杜秀麗拿出了自己所有家當,包括結婚時的嫁妝,拿到首飾的那一刻,杜紹亮別提有多難受了。
杜紹亮:當時賣掉她的金項鏈,我就有這個想法,總有一天肯定要加倍還給她,但是我從來沒在她面前哭過,把這想法藏在心里。
杜紹亮覺得沒有什么時候,比危難之時接過妻子的嫁妝更讓他沉重了,這次的損失雖然在財富上讓他跌到低谷,但整個人卻比過去更有干勁了,杜紹亮要通過努力給妻子一個交代,解開自己那個心結。
在妻子和朋友的幫助下杜紹亮籌到了20多萬元,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冷庫。
杜紹亮:都結冰了,很冷的。
記者:很冷,你還能站得住嗎?
杜紹亮:是,很冷。
記者:紫菜只有這樣才能保存得更好?
杜紹亮:是,你看外邊都結冰了,里面不結冰,里面的紫菜還是脆的。
記者:像這樣的話能保存多長時間?
杜紹亮:如果這樣保存兩年沒問題。
除了建冷庫外,杜紹亮還引進了最先進的包裝和生產技術,推出了不同等級的紫菜,海苔等一系列即食食品,企業運轉也步入正軌,杜紹亮把紫菜賣到了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之后的每一年,杜紹亮都要求自己,必須給妻子買一樣首飾?善拮記]高興多久,2015年,老杜又有了一個新動作,這個舉動讓一直支持他的妻子也極力反對。
妻子杜秀麗:為什么海岸線這么長這么多菜農,為什么別人不去搞,就你去搞,他說,如果人人去搞,你能賺到錢嗎?
兒子杜壯舉:本來有一個交通還不錯的地方,為什么偏要跑到那么偏僻的地方去弄,費工費力。
2015年前,杜紹亮的紫菜基地在萊蕪島,連著陸地,交通也方便,但2015年5月后,他卻吵著要搬廠房,換基地,杜紹亮看中了十幾公里外的南澳島,因為這里有兩個吸引他的地方,自從搬了廠房,他的財富也在三年內翻了兩倍,達到一億多元。
杜紹亮:這個還是算我的秘密基地,好多人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不惜重金換場地,是因為2015年南澳大橋的開通讓杜紹亮捕捉到了南澳島旅游開發的信號,他覺得這里有很大的商機,前景無限,除此之外,老杜還看中了島上的另一樣東西。
杜紹亮:這個地方好多人都沒發現,因為山這么高,路這么窄,沒辦法發現這邊有一個天池。
紫菜剪下來后,要用清水沖洗,除去雜質,就是這么一個細節,杜紹亮也不敢忽略,他發現南澳島的山頂有個天池,水質特別好,他就修了幾公里的管道把水接到了山下,他知道,只有把握住每個環節,自己的紫菜才能與眾不同,有超乎別人的品質。
杜紹亮:(用山泉水洗的)更甜一點,我拿給你嘗嘗就知道。
記者:它的特點就是一個是香的一個是甜的。
杜紹亮:這個又香又甜。
記者:它有一種回味,很香,海鮮的味道。
杜紹亮:又甜又香。
袁明偉:基本上都是用自來水(清洗)比較多。
記者:那您覺得用什么水沖洗很重要嗎?
袁明偉:重要,不一樣,我們喝水,一個是山泉水,一個是自來水,喝起來都不一樣,水質好了紫菜不會第二次感染。
廣東省汕頭市海洋與水產研究所楊曉:海島,受污染比較少,他真的是很有眼光。
杜紹亮還教了記者幾個挑選好紫菜的妙招,一是會看,在陽光下好的紫菜呈綠色,二是要摸出光滑的感覺,三是在按壓時聽到沙沙響,很多經銷商也把老杜這種鑒別的方法告訴顧客,也有更多的人找杜紹亮合作,但他卻非常反常的拒絕了,還在2016年做出一個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砍掉80%的經銷商。
曾文華:一般的企業想的是,一個地區放很多經銷商下去,讓他們惡性競爭,幫你把這個產品賣出去。
杜紹亮:爭議很多了,他們說十幾個來做肯定比你兩個多了,兩個人能銷多少。
把一個區域的十幾個經銷商減少到兩個,杜紹亮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呢?
其實,杜紹亮這么做是發現了一個現象,紫菜便宜,很多經銷商都是作為附加產品銷售,甚至有時是賣別的東西免費送紫菜,老杜想改變傳統經銷商的認知,讓大家重視起紫菜這個產品,為此,他不惜淘汰汕頭市十多個經銷商。
杜紹亮:(十幾個經銷商)這個銷量雖然有,但是天天投訴,他賣一包十塊錢,他賣八塊,那我就賣不起價格,好好的產品賤賣。
原來的十幾個經銷商都在打價格戰,不利于產品的銷售和品牌發展,杜紹亮經過實地考察,每個地方選擇兩位經銷商,大家都有了緊迫感,誰都沒有想到,這么一消減,反倒有了意外收獲。
曾文華:如果不行的話我們會被淘汰出去,紫菜這個行業很多家在做,但是像他這樣能做上規模,比較認真,比較能堅持,我感覺還是比較少的。
杜紹亮:效果是兩個人賣比十幾個人銷售還多了20%,第一年高30%。
2016年,國外留學回來的兒子杜壯舉和老杜徹夜長談,一個關于紫菜的現象讓他很心痛。
杜壯舉:只吃一道菜,紫菜蛋花湯一道菜,市場認知度特別的低,也沒什么吃紫菜的習慣,有時候想起來買一點試一下,很少吃紫菜。
提起紫菜,大伙就最先想的就是紫菜蛋花湯,兒子的一番話驚醒了杜紹亮,這么多年的和紫菜打交道,都想著怎么養好紫菜,或是在技術上有提升,壓根沒想過衍生的菜品也可以推廣紫菜,讓更多人了解它。
父子倆一拍即合,特意開了一家和紫菜相關的餐廳,又研究出十幾道全新菜品,并在各大商超同時推廣。
顧客:吃起來特別脆特別甜。
顧客:之前沒有見過這樣的做法,紫菜肉丸,很有創意。
到2018年3月,紫菜餐廳已經開了三家, 也開到了南澳島,南澳的旅游開發給杜紹亮帶來了更多游客,游客來旅游就能看到紫菜的種植和加工過程,普通的紫菜也成為觀光旅游的一個亮點。而杜紹也亮成為了紫菜行業里一個領軍人物!
廣東省汕頭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翁盛深:帶動了我們一大批的養殖戶,指明了他們致富的門道。
從養紫菜,到深加工,再到發展旅游觀光,杜紹亮改變了人們對紫菜固有的觀念,不僅延伸了產業鏈,也讓他有了競爭優勢,獲得財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