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距成都市區9公里的三聯家禽市場,是四川省最大的家禽批發點。2009年1月19日,臨春節不到一周的時間,這里格外熱鬧,賣雞賣雞的人絡繹不絕,只要有運雞車過來,就被早已等候的經銷商們一搶而光。經銷商:“不要搶,大家不要搶。”記者:“為什么要搶?”經銷商:“雞很俏的,不搶就沒了。”
圖片1
大伙爭先恐后搶訂的這種雞,就產自離成都僅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彭山縣。因為雞在山林中散養到150天后才上市,即便價格賣到13元左右一斤,仍備受青睞。經銷商:“今天我們拉1000只賣1000只,拉2000只賣2000只。”謝志華就是這家鋪面的主人,像他這樣專門經營彭山縣山林雞的,在成都還有好幾家。可誰能想到,如今暢銷的山林雞,三年前在當地市場還很少能見到。彭山縣屬丘陵山區,幾年前,這里的村民幾乎都是養羊專業戶。2005年春天,一個叫熊幼林的成都人在這里租了兩千畝荒山造林,樹木卻常常遭到羊的損害,讓他十分頭疼。而恰好這時有人看上了這片山林優越的自然條件,提出只要村民們是在這里散養出來的土雞,他們承諾包回收。這讓熊幼林眼前一亮。熊幼林:“就是雙贏嗎,我們贏到的就是少投入嗎,樹子也長好了嗎,農民贏的他在山里放養出來的雞是土雞嗎就能賣好價錢。”看上這片山林的就是廖記棒棒雞,他們經營的熟食在四川很有影響力。每年就棒棒雞這一單品,光成都市場就要消耗商品雞30多萬只。但他們很看重雞的品質,不僅雞要養150天以上,回收前還要層層把關。食品加工老板:“培養著一個供應商的話,其實對我們公司也是很關鍵……棒棒雞它的一個制作的一個特殊工藝,要求就是對于雞本身的肉的要求比較高,必須采用純土生雞來制作,才能達到這種口感要求。”熊幼林看準了這是個一舉兩得的好事情,趕緊找到江口鎮雙合村的村支書張群輝商量。可之前農戶養雞僅供自家食用,突然要大規模養,讓張群輝對陌生的市場有些擔心。但相對2005年低迷的羊價,不管怎樣,養雞有廖記這樣的大企業做保證,銷路不愁,還省事不少。張群輝:“大家來,那時候為了增收嘛,就來養雞。當時養雞,養雞戶一多了然后我們就成立了協會。”廖記6元一斤的收購價讓雙合村第一批5000只雞賺了近六萬元,2006年彭山縣其他鄉鎮的農民也紛紛加入協會。鳳鳴鎮從沒養過雞的袁學剛,一下子就養了2000只。因為在他心里早就算好了一筆賬,賣了這批雞,自己五個月下來就能賺一萬多元。可是還沒來得及高興,麻煩就來了。袁學剛:“就是大的大了,小的又小了,就那樣,很不好把控的,就容易送去達不到它的標準,它又不要。最多的時候要退300多羽。”原來,廖記收雞還有一個重量標準,必須是3.5斤到5.5斤之間才行。其實,袁學剛也知道,還嘗試過很多辦法,可雞一多,散養在山林里,很難把控大小,送去的商品雞總有些不符合。無奈之下,他只好打算在返回的路上便宜處理,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袁學剛:“經銷商怎么說的?他講一個雞10元錢沒問題。”經銷商:“雞特別的好,他們很喜歡吃這樣的雞,價格高一點,他們餐廳里面都喜歡要。”2006年7月出欄了30萬雞,全縣出現袁學剛這樣情況的養殖戶在一半以上。原本只求保本的雞,大家萬萬沒想到每斤還能多賣4元錢。通過與經銷商的接觸,這才了解到山林雞在市場上需求量很大,而成都周邊適合規模養殖山林雞的林區很少,以至于還要從陜西等地進雞,價格居高不下。興奮不已的養殖戶們當即決定找見識廣的熊幼林想辦法。熊幼林:“我就感覺,這樣長期下去不行,我必須兩條腿走路,我既要給你廖記供雞,但是我還要找其他的銷路。”通過成都的朋友,熊幼林打聽到一個叫謝志華的經銷商,做土雞生意近十年了,銷路很廣。本以為他聽到的大規模林地養雞后,會很興奮,不曾想反給熊幼林吃了個閉門羹。謝志華:“主要是半信半疑,肯定沒有理會他,因為他說他養上萬只的規模,而且全部是山里放的,所以一般是很不容易。”明明有市場,卻不被認可,這下急壞了熊幼林。但仔細想想,謝志華的拒絕也不是沒道理,2006年以前成都周邊很少有大規模的林地養雞。現在自己空口無憑要和人家做生意的確有點唐突。熊幼林:“我就想辦法了,怎么能讓他相信,這是事實,所以我就說,好,我要拍一些照片,彩色的照片,讓他們看。”照片的一目了然,幾天后果然引來了謝志華和幾個經銷商上門考察,他們不僅被眼前漫山遍野都是雞的場景鎮住了,而且對隨手挑來的幾只雞也很滿意。謝志華:“它這個飛爪越長,表示它日齡越長,比如像這個一般的這個
肉雞,它就沒有這個飛爪的,它只是一個印子。”四川人對吃土雞情有獨鐘,價格也比普通肉雞貴出一倍,關鍵是貨源少。謝志華他們馬上同意合作,這也給了彭山縣的養殖戶們一個掌握主動權的機會。每天協會根據特派的信息員從市場上反饋的行情出價,而最差的收購價也每斤也要8元。謝志華:“每天可能銷售都是上萬只。”記者:“有那么大?”謝志華:“我們是大批發市場,大的活禽市場。”這供不應求的山林雞市場,讓農民們越養越起勁,還引起了很多細心的養殖戶琢磨怎樣賺得更多。賴文:“每養一只雞一直到銷售,一直到銷售這個環節這個產業鏈,中間我們有10元錢到12元錢,我們是完全可以由當地的農戶來賺這個錢的。”錦江鄉的賴文的這個想法不是沒道理,彭山縣有離成都近的地理優勢,運輸便利,自己年出欄雞5萬只以上。做終端市場的話,刨去每只雞屠宰的5毛錢和門面、運輸等費用,至少能賺8塊。做了這比預算后,2008年6月,賴文在成都開了一家零售店。賴文:“我們自己的養殖場,應該是,就是我們的效益和利潤應該還是不錯。”令賴文沒有想到的是,每個月自己養的雞在零售店根本不夠銷,還要向鄉親們收雞。全縣很多養殖大戶見后,都陸續在集貿市場或是社區里經營起了自己的零售店。女顧客:“我來說,我肯定要吃稍微品質好點的,品質好點的雞。”記者:“這樣的貴。”女顧客:“貴多少錢,有好處,現在講究健康環保的。”現在養殖戶們再也沒有為雞養得過大或過小頭疼了,不能做深加工的,通過批發市場和零售店反倒賣價更高。不知不覺中,山林雞已經成了彭山縣的主產業,這是他們當初怎么也沒有想到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