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記者:“它聽什么聲音就過來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盈德村村民 葉盛軍:“邊喊邊打喇叭。”
記者:“最遠的從哪里過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盈德村村民 葉盛軍:“過來可能有500多米遠,車打喇叭它一般都能聽見,人喊不了那么大的聲音。”
記者:“打喇叭的主意怎么想出來的?”
葉盛軍的父親 葉永生:“首先是叫雞,你看車上的東西,拉水、拉飼料,一打喇叭它就過來,它一看車上有水呢。慢慢它就適應過來。”
記者:“多久時間適應的?”
葉盛軍的父親 葉永生:“這個時間可能有個20多天就可以了。”
葉盛軍的父親 葉永生:“它主要是在外面吃一些昆蟲,吃草。”
在鹽池縣像這樣養殖的雞被老百姓稱為草原雞或灘雞,全縣有300萬只的養殖規模,全部都散養在草原里。然而在4年前,這片廣袤的草原上根本見不到灘雞的蹤影,更多的是成群的羔羊。2003年5月1日,國家實行封山禁牧,羊逐漸進了圈。
鹽池縣畜牧局畜牧中心主任 劉彩風:“為了合理地利用草原,縣政府提出雞出灘、羊進圈,這種多畜并舉的養殖模式。”
當地政府為了鼓勵農民養灘雞,每只補助8毛錢。于是就有不少農民在草原上摸索著養灘雞,2003年全縣就發展了18萬只。王樂井鄉的郭永澤就在第一批養灘雞的農戶,他把家里的500多畝草場用鐵絲網圍了起來養了8000只雞。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農民 郭永澤:“它都跑出來找吃,愛吃昆蟲。連蛇都找著吃。”
記者:“蛇都吃啊,這么厲害?”
每年的5月到11月,牧草茂盛,昆蟲及小型爬行動物大量繁殖,灘雞除了一天補料兩次外,就專門吃草場里的各種昆蟲。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農民 郭永澤:“有各種昆蟲,雞翅膀一扇就打下來吃。它都是跳起來,雞那眼睛比人的眼睛還好。”
記者:“我們試試看,好不好?”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農民 郭永澤:“你看,看見沒有。挺厲害的,馬上就啄到了。”
草原上無遮無攔,郭永澤還專門為灘雞設計了移動大棚。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農民 郭永澤:“現這是一種涼棚,它就是中午給雞遮曬,避陰。所以一到中午雞吃完料,太陽一曬,它都在這里歇息。”
記者:“這棚能抬得動嗎?”
記者:“來,給我們試試看。”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農民 郭永澤:“兩個人就能抬著走。”
2003年8月份,灘雞終于可以上市了,不少養殖戶就把灘雞拉到鹽池縣城去推銷,一只活雞一公斤開價10元錢,比普通的雞高出1元。不少消費者聽說是草原上養的雞都決定買一只嘗嘗。
消費者:“肉比較嫩,煮出來肉比較鮮。煮的時候比較容易爛,容易煮熟。”
灘雞經銷商 林海寧:“當地銷售一天就是一百多只,就是一個市場上,草原雞的銷量。”
第一年因為養殖數量少,18萬只灘雞很快就在本地市場銷售一空。看到一只雞十多元的利潤,不少農戶也加入到養殖隊伍中,2005 年,養殖規模一下子擴大到130萬只。灘雞長期在草原上捕捉昆蟲,身手非常敏捷,人要想逮到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陪同的畜牧局工作人員給我們當場試了一 把。
記者:“累不累剛才?”
記者:“賣雞的時候怎么辦?”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王樂井鄉農民 溫仲江:“我們賣的時候都在晚上,天黑了,雞都上架了進窩了,一進窩,我們就好抓了。”
2005年9月,養殖戶郭天鵬的3000只雞馬上就要出欄時,可這時,市場卻跟他開了個玩笑。因為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本地市場已經飽和,灘雞價格一路下滑。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郭莊子村農民 郭天鵬:“每斤活雞的價格從5元下滑到3元。
灘雞經銷商 林海寧:當時雞便宜,雞多,一家都養幾萬只,多到那種地步。”
活雞一斤只賣3元錢,不賣繼續養只會增加成本,賣就意味著虧錢,郭天鵬左右為難。苦等了十天,價格并沒有好轉,他只好把雞賤賣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郭莊子村農民 郭天鵬:“我忍痛賣了,3.5元一斤賣掉一部分,3.8元一斤最后全部賣掉。我心里實在是難受極了。”
郭天鵬的妻子 石學玲:“意味著要賠錢,賠一萬元。”
記者:“多少雞賠一萬元?”
灘雞明明是好東西可為何卻賣不上好價錢呢?除了沒有及時打開外地市場,養殖戶們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原因。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畜牧局畜牧中心主任 劉彩風:“我們當時搞的模式就是集中育雛,然后發放給農戶養,這樣的話就導致市場集中供應。”
原來都是5月份進雞雛,8月份買雞。為了避免集中上市價格下滑,從2006年開始,養殖戶實行分批進雛,從5月份一直不間斷地進到7月份。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郭莊子村農民 郭天鵬:“前后不斷地出欄,如果5月份價低虧了,6月份價格復蘇了持平了,7月份就開始盈利了,8月份9月份一直盈利,你要持續養的話就可以抓住盈利的機會。”
除了分批養殖,有些養殖戶還跑到周邊縣市去推銷灘雞。
郭天鵬的妻子 石學玲:“我們抱著雞到他們那個地方去找銷路,冠子高高的、紅紅的,尾巴長長的、彎彎的、翹起來。長得挺漂亮,他們一看就看上了。”
這個土辦法果然還挺管用,沒過多久,就有客戶從吳忠、銀川等地趕來買灘雞。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盈德村村民 葉永生:“把客商請過來以后,通過讓他們吃,通過讓他們看。然后他們就直接定,今年已經出欄1000多只雞。”
記者:‘這個雞肉品質怎么樣?”
飯店廚師 陳鴻偉:“品質是細、嫩、滑。一般十分鐘左右就可以熟了,土雞一般要燉上半個小時。”
記者:“店里的招牌菜是什么菜?”
飯店廚師 陳鴻偉:“一雞三吃 。雞血面、爆炒雞、搓耳子。”
記者:“這是什么?”
飯店服務員 強麗:“這是雞血面。”
記者:“怎么做的?”
飯店服務員 強麗:“就是把雞血接來然后跟面和在一塊。一半白面一半雞血,然后壓出來。煮熟后弄點雞清湯,放點蔥花就可以了。”
記者:“一天要賣多少雞血面?”
飯店服務員 強麗:“多的話就是十來盆,少的話也是七八盆。”
消費者:“容易煮熟,吃起來也挺香的,平時非常喜歡吃灘雞。”
自從用灘雞制作一雞三吃后,灘雞的銷量也逐步上升。2006年,全縣260萬只灘雞除了當地市場消費掉80萬只,剩下的都銷往周邊縣市。如今郭天鵬賣雞不像以前一窩蜂上市,而是細水長流,一天只賣50只。
記者:“收購價多少錢一斤?”
灘雞經銷商 劉孝清:“7元。”
記者:“賣給消費者呢?”
灘雞經銷商 劉孝清:“賣給消費者是8元到9元一斤。轉手一賣賺2元一斤,其中包括加工一只雞2元錢。”
記者:“今天總共收入多少錢?”
郭天鵬的妻子 石學玲:“今天一共收入2000元。”
記者:“賣了多少只雞?”
記者:“一個月大概能收入多少錢?”
郭天鵬的妻子 石學玲:“毛收入6萬元錢。”
2006年,政府還引進了兩家企業,把灘雞加工成白條雞,包裝好后賣到陜西、甘肅等地。僅僅灘雞養殖這一項,2006年就給當地農民帶來1000多萬元的純收入。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注: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財富無處不在,行動成就夢想!《致富經》欄目敬請您的關注!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