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富經:年入億萬財 關鍵就看這個月(20171025)
為了趕在上凍前收回1.5萬畝、4.5萬噸的土豆,他和大家加班加點。沒想到,麻煩事卻接連不斷。看河北沽源的張海,種土豆到底有何與眾不同,如何用9年時間,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
張海種植馬鈴薯
2017年9月12日 18點
為了趕在上凍前收回地里1.5萬畝、4.5萬噸的土豆,張海和很多員工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突然張海發現了問題。
員工:這個里邊就熱。
張海:這已 經壞了。
員工:這都是捂壞的。一熱一捂就不行了。
麻袋中的土豆好多都變綠了。變綠的土豆含有龍葵堿,人吃了會中毒。
原來,兩天前的夜里突然下了一場大雨,汽車進不去地,挖出來的200多噸土豆運不出來,只能放在袋子里,被太陽一曬,全部變綠了。
看著這一袋袋的土豆,張海很心疼,如果扔掉,將損失不少。
張海:200噸,1260元一噸,25萬元,這個季節非常關鍵,對我們來說太關鍵了,不但要及時收出來,還要及時運回去。所以整個安排,每年收薯的時候是最緊張的一個月,稍微安排不周到就會出現這些情況。
2017年9月12日 22點
當天夜里,張海回到公司,就著手處理這些變綠的土豆,龍葵堿溶于水,經過淀粉加工處理可以去除有毒物質,最后張海決定將變綠了的土豆,以0.25元一斤的價格賣到淀粉廠,雖說價格低了點,但能減少一半的損失,處理完,張海總算松了一口氣。
2017年9月13日 凌晨2點
張海:辛苦,搞企業的辛苦。
記者:我看你這兩天晚上每天都睡得挺晚?一兩點鐘。
張海:差不多,每天都是一兩點睡覺。
記者:遇到問題都得解決?
張海:解決,必須解決,不解決就影響生產,就會損失錢。
2017年9月13日 7點
五個小時后,張海又出現在土豆地里,他有一萬五千畝土豆,產量高達四萬多噸,都要在一個月內收回來運進倉庫。如果延誤了時間,趕上上凍,就要損失很大,收土豆,對于張海來說就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戰爭。
記者:你這小土豆也要?
張海:要,這個撿回來就是錢,掙一分算一分。
要收獲這1.5萬畝的土豆,放在以前,需要六百人干上45天才能收完。可如今,張海只需要十幾個人用30天就能挖完,單人產出的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近百倍,只因為他有個秘密武器。
2017年9月14日8點
這天早晨,張海發現氣溫降得更低了,他擔心上凍來的早,要求這一百多畝地今天無論如何都要收完。眼看8點了,王亞軍還沒按照張海的要求帶著秘密武器出現在地頭。
當記者見到王亞軍的時候,才發現他的車壞了。
王亞軍:用這輛車行?
旁白: 行不行。
記者:怎么了這車?
王亞軍:好像是電瓶沒電了。
記者:這耽誤時間了。
王亞軍:對,按道理行,全負荷干活,應該發電。
經過緊張的修理,十幾分鐘后,總算把機器修好了。
王亞軍操作的,就是張海的秘密武器——馬鈴薯聯合收獲機。
這些機器的工作效率有多高呢?張海給我們做了一個實驗。
張海:咱們開始計時吧,過來吧。好,走了。
隨著張海一聲令下,四臺收獲機一同開始作業。
馬鈴薯聯合收獲機是通過碎土和挖掘裝置將地里的馬鈴薯挖出,經過兩次的土薯分離,徹底將馬鈴薯和土,碎石,以及莖桿分離開,整個過程,兩個人就能操作完成。
記者:行了,到了。
張海:好,你看。大概就是11分鐘。
記者:11分鐘。
張海:11分鐘。
記者:少兩個車。
張海:那兩個車可能有點毛病。
記者:那兩個車停在那了。
張海:有點故障。
眼看又有有兩臺機器出了故障,張海趕緊走過去查看情況。
張海:什么原因?
機手:那個燈不亮了,有一個燈不亮了,一綠就行,這個燈得變綠了。
經過十幾分鐘的搶修,總算修好了機器。張海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機手:好,動了動了動了
記者:這就修好了?
張海:這就修好了。
記者:還挺快。
張海:一趟就是11分鐘,耽誤十幾分鐘一趟就耽誤了。
2012年,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張海以一臺機器100多萬元的價格,購進了6臺這樣的收獲機,僅用30天,就能把上萬畝的馬鈴薯全部收獲。
機手:兩個人就能操作這個能挖土豆。
記者:在家里挖土豆呢?
機手:在咱家有時候少了,就拿鐵鍬挖。
記者:拿鐵鍬挖,一個人一天挖多少?
機手:一個人一天也得挖半畝地。
今年的冷空氣來的早,這給張海的收獲時間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張海每天都和收獲機手一起加班趕點,渴了就喝上一瓶涼水,餓了,就在地邊吃上一口熱乎的燜土豆。
記者:你是機手?
機手:對。
記者:今天收了多少畝地?
機手:三十多畝。
機手:這陣子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因為一年四季這個結果,就在這個時間,這個時候的作物都熟了,不能凍在地里,凍在地里公司也受損失,我們工資什么的也受損失。公司掙錢了,老板掙錢了,我們才能有錢賺。
記者:那這個時候,累也不怕?
機手:對,起早貪晚,累點也開心。
張海:有時候,我們在野外吃飯,刮風的時候,沙子都容易吃到嘴里,但是也感覺挺好。
記者:為什么?
張海:收獲季節高興啊,也就是吃到嘴里,甜在心里。
午飯大伙只吃了二十分鐘,沒有休息又開始了緊張的收獲,在當地,農民種一畝土豆能賣八九百元,可是張海這一畝地能賣到五六千元,而且他的土豆有一萬五千畝,他是如何做到的?
這段時間,張海一天只能睡上3-4個小時,中午半小時的午休,成了他最舒服的事。可即便是睡覺,他的手里也緊攥著手機,生怕遺漏什么事情。
記者:睡好了?
張海:嗯。
記者:一會還得忙?
張海:忙,還得忙。
記者:昨晚幾點睡的?
張海:昨天晚上幾點睡的,一點吧。
對于熟悉張海的人來說,張海本可以沒必要這么辛苦。
張海:別看這石頭不起眼,但是我們去年的銷售收入將近一個億。
從這些石頭表面并看不出什么特別之處。記者在石頭堆中發現了一塊特別的石頭,通過觀察表面可以發現與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貴金屬顏色相近。
您猜對了嗎 ,這些就是金礦石,經過加工后就能提煉出大家常見的黃金。2008年,張海經營著這座金礦。可突然有一天,他卻投資1億元種起了土豆 ,這個決定,遭到了大家的反對。
經理:不太同意,礦業利潤率高掙錢快,農業利潤率低,掙錢太慢。
經理:咱們這么大企業你投資這么多錢,而且搞大農業這風險確實很大,從我的想法不愿意搞這個。
原來,經過考察,張海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他覺得這個比礦業還能賺錢。中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又是馬鈴薯產量最高的國家,而當時國外對馬鈴薯全粉的需求量很大,河北省當時又沒有大規模的馬鈴薯全粉加工廠。
張海決定建一座馬鈴薯全粉加工廠。馬鈴薯全粉,是將新鮮的馬鈴薯作為原料,經過清洗、去皮、挑選、切片、蒸煮、搗泥等工藝過程,經脫水干燥而得的細顆粒狀、片屑狀或粉末狀產品。 馬鈴薯全粉,既是制作薯片,薯泥的重要原料,還可以用于制作面包,方便面,膨化食品等。
張海:馬鈴薯粉營養非常豐富,加水直接沖調以后變成土豆泥了,你看它含膳食纖維非常高,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吃,這白色的一斤6元錢,這叫紫美人,比白色的(價格)高一倍,大概每噸在兩萬四千元錢。一斤十二元錢。
張家口沽源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1500多米,晝夜溫差較大,又是沙性土壤,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產出的馬鈴薯不僅品質好,干物質含量也極高。
記者:這土豆燜得還不錯?
張海:好,這土豆太好了。開花開這么好。
記者:開花啥意思?
張海:開花就是裂開了。
記者:裂成這樣叫開花。
張海:開花就是裂開了,你看這個土豆,你看一看多漂亮,只要這個燜得土豆一開花證明這個土豆干物質含量非常高,所以它特別適合做加工,口感也特別好。好吃,非常好吃。
馬鈴薯干物質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在當地,這樣的馬鈴薯,給當地人帶來了另一種便利。
將盆中倒入清水。
把馬鈴薯放進水中清洗干凈。
切成細絲。
把切好后的土豆絲,放入干凈的水中,用手攪動一分鐘。
土豆絲用來炒菜。
洗土豆絲的水放置幾個小時后,倒出水,沉淀出的白色物質就是淀粉,很多當地人都不去市場,在炒菜的同時就能自制淀粉。
這種干物質含量高的馬鈴薯,給當地人帶來了便利,張海卻從中看到的是商機。2008 年,張海多方籌資4.6億元,建起了一座占地1000畝的馬鈴薯全粉加工廠,和一座能夠倉儲9萬噸馬鈴薯的冷藏倉庫,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原料,2009年張海又承包了3萬畝土地開始輪作種植馬鈴薯。
張海:從事這個行業,其實就要立這個志,一定要做中國的品牌,做中國品牌的企業,一定要在世界上打造一個中國品牌的馬鈴薯企業。
種上1.5萬畝馬鈴薯后,張海是照顧有加,他用上了大型的噴灌設備,還找了專人進行看護。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勞作,可是到了收獲的季節,從地里挖出的馬鈴薯卻讓他傻了眼。
這里是張海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他找了一塊缺水的地塊,讓記者看看他當年到底遇到了什么情況。
張海:來,你看看。
記者:這幾個?一個。
張海:一個。
記者:還挺深的。
張海:很深很深,三個。
記者:這還能算一個?
張海:這個實際上太小了。這一窩不行了。
記者:沒了。
張海:這一窩不行。
挖了半天,只挖到了三個馬鈴薯。
張海:特別旱的時候缺水多,噴灌圈來不及澆,就影響它的產量。
2009年到2011年,張海的馬鈴薯遇到的就是缺水干旱,馬鈴薯產量極低,連續三年,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產量,這下讓張海著急了,因為這時,全粉加工廠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經可以投入生產了。而加工廠卻面臨著無米下鍋的境地。
如何讓馬鈴薯加工廠正常運轉起來呢?張海用了兩招,就把馬鈴薯的產量從畝產一千多斤提高到了近6000斤。
記者:13個。沒了?
張海:沒了。
記者:這窩13個。
張海:這窩好。
記者:這回開心了。
張海:這開心,像這個產量就高了。
記者:這一畝地能夠三噸嗎?
張海:沒問題,3.5噸到4噸吧。
2012年,又到了馬鈴薯種植的季節,工人突然發現自家的地塊發生了變化。以往種地都是規則的長方形,可是現在卻都變成了圓形。原來,張海發現一些長方形邊角地塊噴灌圈澆不到水,影響了總體產量,他將大的地塊全部改成了圓形種植,而對于另外一些澆不到水的山坡地,張海引進了這樣的澆灌設備。
而在張海的公司里,也發生了變化,這個廠區,哪怕是公司高管,都不能隨便進出。但凡進入這里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程序,而這么做,張海也是為了保護一種 值錢的東西。
張海:這東西值錢,這東西是好東西,這一管應該值四五百元錢。
張海手中拿的就是經過莖尖剝離培育的馬鈴薯脫毒苗,經過擴繁,一管可以培育出四瓶馬鈴薯種苗,一瓶賣100多元。
張海: 它最關鍵,它越旺盛,我整個下一步生產過程當中,生命力越強,它的產量越高,質量越好。
自從種上土豆后,張海發現,從外地引進的馬鈴薯苗并不適合本地環境,2012年,張海找到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專門根據當地土壤,氣候培育出了適合當地的馬鈴薯脫毒苗。經過培育,就成了這樣的原原種。好的種子,加上好的生長環境,張海把土豆畝產從1000多斤提高到了6000斤左右。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這個鄉鎮種植的都是張海的高產馬鈴薯品種,張海在這里組織了一場薯王爭霸賽,最終,這個近三斤的馬鈴薯個頭最大,種植這個馬鈴薯的小伙成了今天比賽的獲勝者。
記者:多重?
村民:二斤多。
記者:二斤多?
村民:二斤八兩。
記者:你怎么種這么大的土豆?
村民:我也不知道它咋就長這么大。
而獲得第二名的這位還有些不服氣。
記者:家里最大的土豆多大?
村民:最大的土豆四斤吧。
記者:四斤?
村民:四斤左右的有的是。
記者:那你怎么才拿兩斤的過來?
村民:我這會沒起土豆呢。隨便挖了一個。
從2012年開始,張海每年都要種植1.5萬畝的馬鈴薯,他的工廠每年生產的馬鈴薯全粉達1萬噸,由于他用的馬鈴薯干物質含量高,品質好,生產的馬鈴薯全粉遠銷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年銷售額達到了1.2億元。
2013年,在馬鈴薯入庫時,張海發現了一個讓他很頭疼的問題。個頭小的馬鈴薯,無法進行全粉加工,在機器篩選過程中被淘汰了,大量的小馬鈴薯堆積在廠區無法處理。
張海:扔了可惜,不能扔,這是錢,每天我都來這轉,看著心里著急,損失錢,每年大概損失五六百萬元。
2014年,張海把小馬鈴薯以0.1元一斤的價格賣到了淀粉廠,可他還是不甘心。一年后,張海終于想到一個辦法,把這些浪費的馬鈴薯廢物利用,靠這些馬鈴薯一年賣出四千多萬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張海要把這些小馬鈴薯裝袋,運到一個地方。
2015年,張海建起了這座萬頭豬場,將這種小馬鈴薯運到養豬場喂豬,馬鈴薯富含膳食纖維,提高了豬肉的品質。
張海:每年出欄育肥豬2萬頭,銷售收入大概在四千多萬元,賣豬掙錢,我同時還種了200多畝的蔬菜,蔬菜主要利用養豬的豬糞,經過發酵以后變成一種農家肥,蔬菜效益也非常好,每年大概收入在200多萬元。
馬鈴薯需要輪作,在當地,別人都是種植玉米,黃豆或者水稻,一畝地一年只能收入一兩千元。張海的三萬畝地,一半種植馬鈴薯,另外一半種植的是藜麥、燕麥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藜麥平均畝產200多斤,經過加工包裝后,張海賣到了80元一斤的價格,一畝地能收入一萬多元。到2016年底,張海靠著馬鈴薯銷售額達到一億多元。
沽源縣興順店村是當地的深度貧困村, 2017年年初,張海流轉承包了這個村1000多畝土地。
村民:自己種不合適,自己種遇到好年景,一畝地收入二百多元錢,地租給他(張海),每畝地 500元,我們給還能給他打工,一天掙120元錢。
記者:領了多少錢?
村民:太感謝了。
村民:12650元。
村民:拿了13950元。
村民:拍一下。
記者:還拍一下,放這不怕丟?
村民:丟不了。
今年,張海還準備在河北省沽源縣擴大一倍的產能,使自己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6 萬畝,這將使沽源縣上萬農戶受益 。
縣委書記:我們沽源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的重點縣,也是河北省的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今年,全縣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33.6萬畝,年產量超過100萬噸,能帶動1.5萬名貧困戶穩定增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