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1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致富經:冒得傾家險 賺得驚心財(20171124)
這種雞全身烏黑,還是雙冠。它還特別能飛,想抓到可不容易。因為一個事件,他被卷進了黑雞產業中,讓他陷入困境,還落下了終身疾病。他投入上千萬元養海參,卻慘遭失敗。明知市場低迷,他卻冒險大量收購,其實背后另有原因。他們變困境為機遇,上演了驚心動魄的財富故事。這些黑色的寶貝身上,到底隱藏著什么財富玄機?
四川省萬源市青花鎮八字頭村
記者來到吳華的公司采訪,恰巧遇到幾位經銷商前來考察,剛到養殖基地,經銷商們就對眼前的舊院黑雞驚嘆不已。
經銷商:哇哇哇,真是會飛的雞,飛出去了,那一只從這山上飛了多少米。
吳華:雞的野性比較強。
記者:還能回來嗎?
吳華:能回來的,你看,那只雞那只雞。
這些雞竟然這么能飛,讓經銷商們興奮起來。舊院黑雞的養殖方式大部分都是林下散養,能飛善斗,所以抓起來十分困難。
吳華:這是用來抓雞的。
記者:拿這個抓雞啊?
吳華:因為山上的雞很野。
記者:不拿網兜抓嗎?
吳華:網兜抓不住,雞要往山上跑,這個比網兜厲害,平時抓雞就是這個,我來試一試。
看到大家高興,吳華準備大顯身手一番,可是這雞還真不好抓。
記者:摔了?
吳華:摔了一跤,沒事兒沒事兒。
吳華繞著養殖場轉了三、四圈,終于抓到了一只舊院黑雞。
吳華:這是舊院黑雞,它是雙冠,重冠,羽毛烏黑發亮,還有點綠色,你看,證明這只雞很健康。脊椎骨還要比其他雞多一塊,體壯,野性比較強,
記者:你抓雞費勁嗎?
吳華:有一點費勁,但是好玩。
就是靠著這些黑雞,吳華2016年的銷售額達1.5億元,但這上億元的財富卻讓他賺得心驚肉跳,還落下了一個終身的疾病。
吳華原本在四川省萬源市的一家肉聯廠做副廠長,2003年,原企業改制,他接手了這家肉聯廠。
采訪的時候,吳華帶著記者走進了一間黑黑的小屋子里面。
吳華:這是我們的一個烘房,烘制車間,我們一個烘房要裝五六千斤(臘肉),這些肉就是我們當地老百姓自繁自養的土豬肉,我們用傳統的工藝進行熏制。
在四川家家戶戶都有吃臘肉的飲食習慣,以前的肉聯廠是將育肥豬屠宰后直接銷售鮮豬肉,而吳華則把屠宰的育肥豬換成了當地的土豬,土豬屠宰后再分成不同的部位進行熏制,做成臘肉。
到2008年時,吳華的肉聯廠年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
然而,一件讓吳華覺得是天上掉餡兒餅的事情,卻讓他走向了深淵,還落下了一個終身的疾病。
2013年5月的一天,一位舊院黑雞的養殖戶突然找到吳華,讓他幫忙宰殺,可誰知宰殺后,對方卻把舊院黑雞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推銷給了吳華。
吳華:當時不知道。價格這么便宜,本身我們這種雞的價位很高的,質量很好,所以我以為賺到了。
吳華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商機,可讓他沒有意料到的是,接下來的幾天,陸陸續續有更多的養殖戶低價賣給他舊院黑雞。
舊院黑雞養殖戶:當時在這里稱秤,一直到門口都是車,從早上四五點就起來排隊
吳華突然警覺了起來,他隱約感覺到這個事情沒有這么簡單,背后應該還隱藏著一個什么樣的秘密。
吳華:不對勁,我就發覺是不是有問題,他們還不說價格。
吳華每天都在忙著打理公司的事情,沒有時間看新聞。吳華覺得情況不太妙,他趕緊上網查詢,這時才恍然大悟。他正在慢慢陷進一個巨大的困境中。
原來,那幾天上海和安徽兩地率先發現禽流感疫情,得知這一消息后,吳華趕緊把收來的雞送去檢測,舊院鎮被周圍的大山層層包圍,檢測結果顯示這些雞并沒有感染禽流感病毒。但是那段時間,雞成為了人們談之色變的東西。
讓人沒想到的是,得知禽流感后,吳華仍然照樣收雞,而且不管價格高低都收。
吳華:收就收了,干脆就豁出去了,虧就虧吧,反正是解決養殖戶地困難,我們也有儲藏地手段。
舊院黑雞養到六個月以上,成為商品雞后,如果繼續喂養,不但不長肉,體重還會減輕。吳華慢慢了解到,養殖戶們把舊院黑雞送到他這里也是走投無路了。
舊院黑雞養殖戶:要虧錢,一千多只雞,一天吃(喂雞的錢)下來就不得了。
為了信譽,黑雞既然已經收購了,就不能再退回,最后吳華決定將錯就錯,頂著壓力繼續收雞。然而繼續收雞的這個舉動,導致吳華落下了一個終身的疾病。
采訪的時候,吳華帶著記者走進了他的冷庫。
吳華:這是我們的冷庫,冷藏的雞。當時庫里面就堆的這樣的黑雞,屠宰好的,真空包裝的,就是這樣的。當時我是我愁的沒辦法,我們幾個庫,裝滿了
不到一個月時間,吳華就收了20多萬只舊院黑雞,堆滿了整整兩個冷庫,這些雞如果賣不出去,他將會損失上千萬元。那段時間,吳華經常在冷庫里看著這些雞發愁。然而,有一天,就在吳華走出冷庫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哪里不太對勁。
吳華:總覺得臉緊繃繃的,過了幾天開始抽了。溫差太大了,外面的溫度高,里面的溫度低,我看著這么多的雞發愁,怎么賣得出去,所以以后一遇到冷、有風,我的臉部就開始痙攣。
20多萬只雞讓吳華壓力倍增,還落下了一個面部的疾病,他必須要為這些雞找一個出路。
吳華收雞4個多月后,禽流感疫情逐漸緩解,他把舊院黑雞銷售到北京、上海的一些餐飲公司,逐漸有了名氣。
采訪的時候,記者發現,吳華賣舊院黑雞有高招,他除了帶著經銷商們參觀外,還讓大家親自做一件事情。
吳華:搞一個游戲,我們這個雞,下的是綠殼蛋,現在我們山上遍山都是,找雞蛋,找到了獎勵一只雞。不要白殼的要綠殼的。
記者:您覺得簡不簡單?
經銷商:沒有難度,有信心。
任務剛下,經銷商們就迫不及待地四處尋找了起來,有的爬坡,有的直接不見了蹤影。還有的人開始抓雞自娛自樂起來,場面還真是熱鬧。
十幾分鐘過去了,才有人找到了雞蛋。
經銷商:我的運氣太好了,看。
正當大家高興之時,遠處突然傳來了驚叫聲。
經銷商:我發現了一窩。
經銷商:有多少?一窩?快拿下來,快拿下來,領獎了,領獎了。
經銷商:12個,把吳總嚇著了。
原來,在舊院黑雞的雞蛋中,綠殼雞蛋非常稀少,加上舊院黑雞以散養的方式來喂養,雞沒有固定下蛋的地方,所以能找到綠殼的雞蛋是一件靠運氣的事情。
吳華:這個是綠殼的。
經銷商:經過專家鑒定就一枚。
吳華:這個也是,4枚,4枚。
記者:我看剛才差點摔下來?
經銷商:沒事兒,踩滑了,還是有點難,有點累,不容易。
吳華就是抓住了舊院黑雞蛋的這個特點,讓經銷商們親自去找雞蛋。通過親自參與,經銷商們對于吳華給出的售價也頗為理解,提高了合作意向。
吳華為了農戶的利益,冒著風險收舊院黑雞,給他帶來了一個新商機。而在福建省有一位叫郭天助的人,他也同樣冒著風險在干一件驚心動魄的事兒,一旦失敗,上千萬元的財富可能就打了水漂。
字幕:福建省霞浦縣臺江碼頭
這里是福建省霞浦縣,天剛蒙蒙亮,漁民們就早早地來到了碼頭,他們整裝待發,準備跟隨郭天助去收購一種名貴的海產品,記者也一同前往。
剛來到養殖場,郭天助就和漁民們開始忙了起來。
郭天助:這種個頭比較小點的都給單獨挑出來,
記者:還要挑一下。
郭天助:對,都要挑起來,小的都要挑起來。
記者:您平時怎么挑海參?
郭天助:看刺的長短,還有個頭大小,都要分開,還有肚子里的水大不大,像今天的水量都還可以。大小都要選擇一下,把一兩以下的都要挑出來。
在郭天助的眼里,個兒大,肉厚,刺兒尖的海參是他優先收購的海參。
郭天助:海參狀態非常好,里面的水還是比較多,但是皮很厚,質量是沒問題,就是含水量大,但是海參的品質是很好的,這個海參本身是軟綿綿的,一碰,受刺激的話,刺就會硬起來,底下海參的腳都很多,如果放在這個里面的話,慢慢會軟下去。
僅僅一個上午,郭天助就收購了2萬多斤的海參。他原本和這里的養殖戶們只訂購了30萬斤,然而,他在這片水面上收了半個多月,已經超出了他預計收購的量。看到郭天助收海參,養殖戶們心里的大石頭總算放下了,因為2016年的海參行情并不好,郭天助自己也知道。
郭天助:計劃的收購30萬斤左右。
記者:加上您自己養殖的,現在是不是已經超了。
郭天助:對,超出我的計劃了,現在超了10幾萬斤了。
采訪的時候記者看到,海參只要全部裝上船,郭天助就會馬上把錢打給養殖戶,從不拖欠。這意味著,這些海參一旦收回去,郭天助就沒有了退路,假如賣不出去,就會全部砸在他自己的手里,收的越多風險就越大。
面對低迷的銷售市場,別人認為有風險,郭天助卻說他在下一盤大棋,那他為什么冒著風險收這么多的海參呢?
郭天助是福建省泉州市人,在北京的一家水產品市場開店,銷售海參等海產品。
2010年,郭天助的生意做的順風順水,他已經積攢了上千萬元,這時,他看到別人養殖海產品很賺錢,同時,也覺得自己養殖再銷售,更能準確地把控市場,心里更有底兒。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福建省養起了海參、鮑魚,也就是這1000萬元的投入,給他的人生帶來了一個的巨大的改變。
郭天助:開始覺得很好賺,人家說100萬能掙50萬,我如果投入1000萬,就能掙500萬,那不是很快,就是腳步走的太快了。
那一年,為了方便管理,郭天助把海參和鮑魚養在了同一片海域。到了2010年12月,眼看就要過了海參快速生長的季節,這時,幫郭天助養海參的工人卻突然提出不干了。
郭天助:工人養到一半跑掉了,我問他為什么跑,他說這個地方怎么養海參,養鮑魚的地方不能養海參,你怎么想到要在這個地方養海參。
別人養殖的海參都在慢慢地長大,郭天助的海參卻一兩都沒有長,經過詢問,他突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漁排和吊籠的投入太大,已經來不及他做改變。
三個月后,到了海參上市的季節,別人的海參都長到了6兩左右,而他的海參卻仍然只是一兩,一丁點兒都沒有變,到底哪兒出了問題呢?
采訪的時候,郭天助找了一條不一樣的海參拿給記者看。
郭天助:這是吐腸的海參,這個是沒有吐腸的海參,海參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把腸子吐出來保護自己,受到外部刺激的情況會吐腸,海參有一種修復功能,它在一兩個月后,海參的腸子還會長出來。水流急的話,海參會硬起來,不吃東西,吐腸也會多。
原來,鮑魚的養殖環境水質清澈,水流也稍急,海參卻不能適應,風急浪大,就會吐腸,一旦吐腸就無法進食生長。沒有海參養殖經驗的郭天助,第一次養殖海參,就選在了風急浪大的地方,這導致他直接虧損500多萬元,也給他帶來了一個教訓。
郭天助:失敗之后,后來考慮,做事要走穩一點,不要走太大步了。
經過這次的失敗,郭天助做事開始謹慎起來,2011年下半年,郭天助在霞浦縣重新建立了養殖場,每年只投300多萬元,循序漸進地進行養殖。
2016年時,郭天助的海參一年能產20多萬斤,他原本只打算再收購30多萬斤別人的海參,可是到我們的記者采訪時,郭天助收購的海參已經遠遠超過了他預計的數量。他又該怎么賣出去呢?
郭天助:今年外面也不是很好賣,來這邊好多朋友打電話讓收,。看著他們不好賣,也不好意思,就給他拉回去吧。
養殖戶:著急要賣,不著急不行,水溫升高就不行了。
在五六天前,郭天助就已經答應了養殖戶過來收購,不收的話會失信于養殖戶。但是采訪的時候記者發現,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郭天助總會接到很多海參養殖戶打來的電話,養殖戶們找他,只有一件事,就是把海參賣給他。而郭天助也都點頭答應要去看海參的品質。既然早就知道行情不好,那郭天助為什么還要繼續收購這么多海參呢?做事一向謹慎的他,這次怎么敢如此冒險了呢?
采訪的時候,郭天助特意找來一條海參給記者看。
郭天助:這是化皮的海參,這個是正常的活海參,這化皮海參俗話說就是海參死了,慢慢化成水了,福建這邊的海面,過了清明以后,水溫慢慢升高,水溫如果升高到16度的時候,海參就會慢慢化皮,海參就會死掉,現在海上漁民就很擔心這一點。
原來,隨著氣溫的上升,養殖海參的水溫也會升高,這時,海參如果賣不出去,就會生病化皮,最終化為海水,漁民一年也就白辛苦了。郭天助自己也養殖海參,他深知海參賣不出去的后果會是什么樣。所以只要有養殖戶給他打電話,海參質量好,他就會收,可是他收這么多海參,要怎么賣出去呢?
回鄉的水產經銷商們聽說郭天助還在不斷地收著海參,都替他擔心起來。
經銷商:今年行情不好,問題是收回來可能會賠錢。
經銷商:怕資金壓不過來不行,很容易把他生意做斷了。
繼續收購,一不小心這些海參就會砸在自己的手里,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別人認為有風險,郭天助卻從中發現了機遇。
郭天助:如果行情好,大家都會做,市場行情不好,行情不好的話只要能做下去的話,我感覺是個機會。
這是一道菜,名字叫“佛跳墻”,是福建省的一道名菜,至今有近百年的歷史,在福建省很多餐飲企業都會做這道菜,然而,郭天助就在這道對于福建人來說,很大眾化的“佛跳墻”上,找到了銷售海參的辦法。
干海參需要泡發后才能食用,費時費力,郭天助發現,原來的淡干海參等產品的市場發展,越來越受限,他想用更多的海參產品來應對多變的市場。
郭天助把海參、鮑魚、裙邊、魚肚、干貝等七八種產品混合到一起,做成了佛跳墻,將佛跳墻進行批量化生產,飯店只需要將這種成罐的佛跳墻加熱15分鐘就可以食用了,簡單方便。
這一天,郭天助邀請了一些經銷商來品嘗他制作的佛跳墻,果然,受到了經銷商們的好評。
經銷商:他這個佛跳墻,可以說在國內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很少有人能做這么好。
采訪的時,郭天助帶著記者來到他的冷庫里看一樣新產品。
郭天助:這就是我新出的鮮食(熟)凍海參,這樣能鎖住海參的原汁原味,跟傳統的水發海參、干海參是不一樣的。
郭天助告訴記者,他收回來的海參,百分之二十都加工成了食用起來既簡單又方便的產品。2016年,銷售額達到6000多萬元,現在,他正在與電商合作,把多元化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