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6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王軼辰 通訊員 羅詠琳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幫扶單位與其協商簽訂增收協議,貧困戶自主選擇增收項目,通過驗收評估,實現增收目標的,幫扶單位按協議兌現給貧困戶一定的獎勵。”這種目前在江西鷹潭市、貴溪市全面推廣的“增收激勵法”,不僅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扶貧一線工作人員面臨的貧困戶不想脫貧、不愿摘帽的“難中之難”,而且還激發了貧困戶的脫貧熱情。發明這個“偏方”的,正是國家稅務總局貴溪市稅務局駐金屯鎮黃梅村第一書記艾方錄。
2015年7月份,艾方錄被組織選派到鷹潭市級貧困村——貴溪市金屯鎮黃梅村擔任第一書記。這個距縣城30公里的小山村是個閉塞貧窮的落后村,村里三分之二的勞動力靠外出打工謀生。艾方錄剛到村里時,村里還有17戶貧困戶,且多為年齡大、體弱多病家庭。
艾方錄進農家下村組,走遍全村并摸清底子后,馬上召開扶貧工作組、村兩委專題會議,找短板,查弱項,制定措施和幫扶計劃,提出了“產業富村、項目致富”的扶貧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戶施策,綜合幫扶,先后推進油茶、腳板薯、洋合筍、菊花等多個產業扶貧項目落地。
本以為項目落地就會開花結果,可是艾方錄發現個別習慣于躺在“貧困戶”名頭上睡大覺的貧困戶不是干不了就是不愿干,有些貧困戶種什么作物,養殖多少等要看政府給的補貼多少來下單。“這種不愿脫、不想脫的‘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在扶貧工作實踐中,艾方錄意識到,扶貧必先扶“志”。
“個別貧困戶自己沒有強烈的脫貧意愿,你干著急沒用,為了調動他們的脫貧積極性和主動性,我琢磨著和他們簽訂增收激勵協議。”艾方錄說,貧困戶擅長什么我們就扶什么,扶貧項目由他們自己提出,每戶除了應享盡享國家規定的扶貧政策外,年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的,我們幫扶單位還額外給予800元的獎勵,年初簽訂協議,年末驗收兌現獎勵。
劉艷芳等13戶貧困家庭是艾方錄首批“增收激勵法”的實施對象。劉艷芳夫婦倆都有殘疾,原來盡管生活困難,但總覺得自己先天不足,加上有國家政策保障,脫貧致富意愿不強。2016年艾方錄與劉艷芳家簽訂創收協議后,夫妻倆拉著三輪車在貴溪城區做夜宵,年純收入2萬多元,當年底,順利地拿到幫扶單位800元“紅包”獎勵。家庭收入增加了,幫扶單位還給“紅包”,劉艷芳夫婦一改往日愁容,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去年,劉艷芳夫婦繼續簽訂增收協議,他們租下一間店面做夜宵生意,純收入超過3萬元,再次拿到增收獎勵。前不久,劉艷芳還被評為貴溪市“脫貧之星”。
在艾方錄的“增收激勵法”作用下,村里17戶貧困戶中除了兩戶“五保戶”亡故外,有10戶已經摘帽,其中4戶達到人均7000元以上,最高的達9000多元。今年,剩余5戶也將脫貧。
3年來,作為黃梅村脫貧致富的“主心骨”,艾方錄同村里的干部群眾想到一起、干在一處,在精準、扶志和產業上用心、用情、用力。10月14日,艾方錄被授予2018年度江西省脫貧攻堅“作為獎”。艾方錄說,這是對他扶貧工作的最好褒獎。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