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6-05 作者:佚名 來源:華龍網
六月,重慶銅梁舊縣街道四龍村,綠意盎然。柑橘、南瓜在土地里肆意生長,綠葉間不時露出村民忙碌的身影。望著滿山綠油油的果蔬,舊縣街道四龍村村支書鄧永亮喜上眉梢。
“無集體資產,無主導產業。”鄧永亮這樣形容曾經的四龍村。
村集體有錢辦事,鄉村振興才有源頭活水。通過發展產業,不到一年時間,四龍村成功“脫殼”。
近年來,銅梁區探索確立向閑置土地、閑置資產、流轉土地、農村電商、潛在市場、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壯大集體經濟的“六要”路徑。
198個空殼村,兩年時間,全部褪去“空殼”。
產業造血 下活鄉村一盤棋
走進舊縣街道四龍村,公路寬敞蜿蜒,只見一排排蔬菜布滿田野,成片柑橘林郁郁蔥蔥……
然而,曾經的四龍村與銅梁大多數鄉村一樣,村里青壯年很多外出務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由于勞力不足,村里留守老人以傳統方式只能耕作部分田地,大量田地荒蕪。同時,四龍村集體沒有收入,是典型的空殼村。
可從去年開始, 四龍村“有錢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
這錢怎么來的?荒坡地上“長”出來的!
利用長線產業和短平快產業相結合的方式,舊縣街道動員各村社種植柑橘50畝以上,以此作為長線產業。柑橘有3年成長期,在此期間,地里換季輪種南瓜和青菜。
這是舊縣街道讓各村必須做的“基礎題”。對于發展條件較好的村社,也可以選擇做“加分項”,發展其他產業。
以四龍村為例,除了發展柑橘、南瓜、青菜產業。四龍村還流轉土地500畝,建設成集生產、科研、品種選育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苗木生產基地。基地采取“公司+集體+農戶”的股份分紅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每畝按500斤糧食進行分紅。集體以上級項目補助資金入股,村、社集體分別按每年10000元、5000元定額分紅。
2019年,四龍村集體經濟達到18萬元,成功脫殼。
四龍村發生的可喜變化,是舊縣街道探索實踐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縮影。
通過狠抓產業發展,舊縣街道確定了鵪鶉養殖500萬只、優質果樹3000畝和蔬菜、筍竹、花椒等“5+3+N”的產業發展規劃。目前,舊縣街道17個村均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聯合社,去年,該街道11個空殼村全部脫殼,17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
圍繞山水田園做文章,銅梁因地制宜,讓空殼村走出了一條實心路,依托實體產業“造血”, 空殼村換了新顏。
閑產不閑 盤活“沉睡資源”
空殼村手中無糧、人心渙散,破殼重生最難的便是邁開第一步,而盤活集體閑產正是收益最穩定、最簡單易行的突破口,只有賺到了“首桶金”,鄉村振興這盤大棋才能從容鋪開。
如何將不起眼的閑產,變身為空殼村破殼重生的活資產?
銅梁積極盤活存量資產“變廢為寶”,清理農村閑置產業,“一村一檔”“一村一策”科學編制閑置產業發展規劃,以股份合作經營、集體自主經營、租賃托管經營等形式盤活兌現。
通過向閑置土地要集體經濟,銅梁區“拉網式”核查清理5個市級脫貧村和建卡貧困戶撂荒地、閑置地、邊角地、荒山荒坡等自然資源性資產5300余畝,“一村一檔”分類建立數據庫,因地制宜劃分花椒、茶葉等產業區域,統一發展產業項目。
比如,巴川街道玉皇村利用2000平方米的閑置學校場地與重慶科賽農業有限公司合股聯營興辦接待中心,從事餐飲、娛樂等服務項目。另將周邊閑置的農房統一租賃裝修,從事民宿項目。
二坪鎮中山村則盯住二坪鎮盛產粉葛、紅苕的有利條件,利用閑置的敬老院空房建起葛粉加工廠,加工葛粉和苕粉,制作了包裝并通過電商銷售,把農產品變為了商品,村里收入達到10多萬元,同時也讓村民增收。
據悉,通過盤活閑置產業,2019年,全區帶動5個市級脫貧村和“插花”貧困戶盤活閑置產業6100畝,增收340余萬元。
閑產處處有,銅梁卻用點睛之筆,將不起眼的閑產,化成了空殼村破殼重生的活資產。
利益聯結 激活發展引擎
實現了各方的利益聯結,才能讓各方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在發展中分得一杯羹。
實行產業合作化,群眾最關心的是收益、最擔心的是風險。利益聯結促進抱團發展,實現了群眾在合作中致富、集體經濟在合作中壯大、企業在合作中增效的三方互助共贏發展目標。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扶貧產業與貧困戶利益聯結的橋梁和紐帶,如何讓橋梁和紐帶連接更實?
銅梁區探索并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以蒲呂街道為例,該街道10個村通過“業主+村集體+農戶”模式,先后發展了1200畝高山中藥材、1200畝櫻桃、400畝蜜柚、600畝長葉香橙等特色產業,不僅集體增收有了保障,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就地務工和參與分紅獲得了穩定收入。
二坪鎮通過“企業+ 基地+ 集體 +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目前,嚴家、中山、三房、隘口4個村開發荒坡空地建起了近500畝面積的油茶樹園。去年,該鎮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7.64萬元,其中股權化改革固定分紅5.3萬元。利用閑置資產、資源、閑置土地搞種植及加工32.34萬元,全鎮村平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3萬元。
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中,銅梁區還積極通過向農村電商、向產業融合、向大戶帶散戶等方式要集體經濟。
比如西河鎮在興建村成立金蕙大米專業合作社,帶動340余戶農戶發展優質大米基地800余畝,新建大米加工房1500平方米,注冊商標4個;
土橋鎮依托蓮藕、蔬菜、水果三大產業,大力發展荷和原鄉、六贏山世外桃源、眾源生態園·騎兵俱樂部鄉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以上……
銅梁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透露,2019年,銅梁全區4465戶建卡貧困戶中已有3100多戶將1.23萬畝土地、305萬元資金入股到466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中,帶動5個市級脫貧村和“插花”貧困戶發展脆桃、油茶、龍蝦等特色產業8500余畝。
2017年,銅梁278個村,其中198個村是空殼村。2019年,銅梁全區村、社集體經營收入約2536萬元, 198個空殼村實現全部脫殼。
昔日的“空殼村”“留守村”,如今產業興、生態美、人氣旺,村集體的腰包鼓了起來,村民們也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發展紅利。
全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出多點開花、亮點紛呈的良好局面。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