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10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打造“金山味道”區域公用品牌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這兩大模式奠定了上海市金山區都市農業的個性化特征,因此,2017年金山區啟動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活動時,上海社會各界和市場給了金山區不少掌聲。
今年是示范區創建收官之年,被寄予厚望的金山大地展現出怎樣的生機,大地是否孕育出新的希望?近日,記者走進田野百花綻放的金山。
吸引新農人和加工企業入駐示范區投資開發有機農業
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農產品供給從滿足溫飽轉向滿足高品質生活,少不得新農人的示范帶頭作用,判斷金山區創建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農人的態度和行動。
“我們從一開始就堅持有機農業。落戶金山區這么多年,就沒有動搖過,如今政府大力扶持有機農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太好了!睙熡昝悦芍械拈_太魚文化生態循環養殖基地綠波微瀾,負責人張美瓊說起金山區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上海開太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楓涇古鎮,是一家集高端養殖、種植于一體的農業企業,團隊的核心業務是為水下生態修復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為了發揮好水出好產品的優勢,團隊決定向高端農業產業延伸,創新探索區域有機環境模式,形成集種植養殖于一體的有機農業產業鏈。2011年落戶楓涇后,公司先后開發出有機水產品、熱帶水果、藥食同源營養蔬菜和大米等四大類有機農產品,并把該模式輻射到江蘇、海南、江西等地,如今形成了7000多畝有機農業產業鏈。
楓涇開太魚文化基地規模超過2600畝,記者看到,400多畝水產、130多畝蔬菜、300多畝有機水稻和果林渾然天成,生機勃勃。錦鯉、大閘蟹、清水魚隔水戲草,岸上桃花朵朵,樹下芳草萋萋,溫室大棚內小龍蝦和荔枝、芒果、香蕉、木瓜等熱帶水果同處,香霧縈繞。
和張美瓊欣喜于金山區有機時代到來一樣,同在楓涇鎮的“90后”新農人陳建宇也一樣歡欣鼓舞,并全身心投入其中。
一開始,陳建宇和他的團隊通過“來金山白相”這個線上平臺專注于金山區有機農產品的營銷,為其他志同道合的產業主體實現附加值的同時,豐滿他自己的理想。
2018年陳建宇試銷有機大米后發現金山有機大米的高品質,2019年干脆來了個全家動員,爭取到了金山區唯一一家獲得有機認證大米加工廠的經營權,信心百倍地“扛”起了金山有機大米加工和銷售的“大旗”。
金山有機大米產加銷產業鏈效果明顯,2019年年底,金山區有機水稻面積超過了3700畝,成為示范區創建的“急先鋒”。
陳建宇告訴記者,今年3月底,2019年有機大米年前銷售過了半,雖然被疫情打亂了節奏,因為有線上營銷平臺,還是有信心完成原定目標的。
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金山區共有50家單位納入示范區創建,除了有機水稻,有機蔬菜面積達到1428畝,有機瓜果面積為1304畝,有機水產養殖基地2家,有機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獲得有機認證單位15家,有效期內有機認證證書16張,有機轉換證書44張。這些數據,直觀反映了金山新農人對發展有機農業的態度和行動。
示范區創建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平臺和載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和實踐鼓舞了一大批欠發達鄉村,鄉村振興號角更是鼓起了欠發達鄉村的發展勁頭。但如果長時間找不到產業振興的支點,就容易陷入振興無望的茫然失措之中,加劇鄉村之間的差距。發現或營建支點離不開各級政府和地方社會的協同創新,記者發現,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成了期待振興的金山鄉村的支點。
楓涇鎮新元村是長三角水鄉平原上典型的欠發達鄉村,通過農業產業振興鄉村是眼下最為可行的道路。正如村黨支部書記沈偉峰所說,村莊距離周邊四個高速閘道口都在10分鐘車程內,過路車輛在村里停會兒,買點農產品,振興就有戲了。
因此,金山區開展有機示范區創建活動后,新元村“兩委”和十多位家庭農場主反復協商并達成共識。2019年,全村1800多畝水稻全部嘗試有機,成為上海第一個“有機村”。
楓涇鎮分管農業副鎮長王民民對此表示,有機創建不同于以往的農業項目,不但關乎產業,還觸及鄉風村貌,對于缺乏資源的鄉村是個好機會。
期待振興的新元村依靠有機示范區創建邁出了一大步,作為上海市首批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水庫村也不愿放棄好機會。4月3日,漕涇鎮水庫村舉行了有機水產人工增殖放流活動,近3萬尾鰱魚、青魚、草魚等品種放進了水庫村村域主河道內。同時,水庫村還計劃盡快挖掘河道水域資源和原有的水產養殖業價值。村“兩委”班子經過慎重思考,最終決定乘勢而為,做有機文章。
漕涇鎮副鎮長張曉鋒表示,水庫村從修復水生態到形成垂釣等鄉村旅游特色項目也許不能一時一刻就實現,但這是一個沉淀鄉村價值的過程,是播種希望孕育希望的過程。
示范區建設亟待提高有機技術水平和培育消費市場
呂巷鎮施泉葡萄品牌創始人盧玉金以最早開創上海設施栽培綠色葡萄而享譽長三角。2017年,盧玉金率先挑戰有機葡萄種植,50畝施泉葡萄獲得有機轉換證,2018年,擴大到100畝,開展多品種探索。
連續三年,盧玉金的有機之路并不順利,第一年虧損不少,如今一邊在摸索有機種植、管理技術,一邊以跟綠色葡萄一樣的價格積累市場。
“金山都市農業瞄準有機肯定是沒錯的,我一定會好好做下去。但是,政府和職業農民必須認識到,提高有機技術水平和培育消費市場是必須破的題,拖不得。”盧玉金說。
盧玉金的觀點代表了金山區從事有機農業的新農人的心聲。
金山區為了提高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質量,第一時間落實了組織保障和相關鼓勵政策,自始至終堅持“提質保量”。但是,在培育一支能滿足農民要求的有機種養殖技術服務隊伍和培育金山區有機農產品市場方面,顯然還不能滿足經營主體們的要求。有機生產技術要求比較高,不能單純依靠農民自己探索,而現有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能滿足有機農業的需求,技術跟不上則必然會影響示范區的創建。
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培育是另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
開太魚文化有機營銷模式是一套組合拳。線下,對接百聯集團下屬精品店、專柜;線上,通過公眾號營銷,線上、線下的營銷以親民價格和優質為特征。即便擁有線上、線下渠道,體驗式消費才是開太魚文化最主要的價值實現渠道,比例達到30%,而小龍蝦垂釣體驗和中老年朋友團建消費等是重頭戲。
金山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葉文娣表示,金山區將在現有較為完整的有機農業產業鏈基礎上加強品牌化營銷體系構建,通過培育主體、渠道的品牌化補齊有機農產品的營銷短板,助推金山區有機農產品優質優價。
農業品牌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簡單地把有機產品納入現有的區域公用品牌、圍繞區域公用品牌開展傳播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厘清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金山區有機農產品市場培育是品牌延伸還是產品線延伸;二是如何結合知名度較高的農事節慶活動針對性地開展有機產品體驗活動。
相關標簽:金山區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