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8-23 作者:佚名 來源:大眾日報
小小的桔梗,在沂源縣南魯山鎮做成了脫貧大產業,也讓“產業協會+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小微扶貧站”扶貧新路子,為貧困戶尤其是貧困老人、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致富提供了新途徑。
帶動1569個貧困戶增收
8月15日,記者走進沂源縣南魯山鎮,桔梗加工企業、扶貧車間及小微扶貧站點隨處可見。從桔梗種植到去皮、劈絲,再到包裝、出口,環環相扣,每個環節村民都能賺到錢。
桔梗俗稱“小人參”,南魯山鎮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規模種植,2000年陸續成立了桔梗加工企業,年產量超過8000噸。山東華康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丙福說:“目前公司年產桔梗2000余噸,產值2000余萬元,吸引了本村及周邊村莊200多人從事桔梗加工,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支撐。”
在鑫悅桔梗加工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里,幾十位工人扎堆組隊,腿鋪麻布,手持小刀,正麻利地給桔梗去皮,貧困戶張志群也在其中。他頭上包著一塊毛巾,腰背挺直,一手拿著小刀,一手飛快地轉動桔梗,不一會兒,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小人參”就整整齊齊地碼在身邊的竹筐里。
“老張很能干,平均每天能刮60多斤桔梗,一個月收入800多塊錢。”鑫悅桔梗負責人陳義沖說。
“俺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減輕了兒女的負擔,挺知足的。”老張樂呵呵地說。
據了解,該鎮為了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在北流水村、璞邱五村、車場村等桔梗加工企業多、貧困戶集中的區域,打造提升了5個扶貧車間,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每帶動1個貧困戶脫貧,政府獎補企業1000元。去年以來,全鎮共發放獎補資金45萬元,496名進車間務工的貧困戶人均月收入達到800元以上。
據統計,全鎮桔梗加工企業共吸納2600余人就業,帶動1569個貧困戶穩定增收,實現人均月增收600元以上,其中60周歲以上貧困老人1123人,占全鎮60周歲以上的貧困老人的36.9%。
“小微扶貧站”覆蓋39個村
在南魯山鎮北流水村、璞邱五村等地,閑置農房、簡易倉庫、庭院閑場,隨處都可以看到桔梗粗加工的“團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小微扶貧站”。
“我們充分利用桔梗加工點門檻低、易推廣、見效快的特點,鼓勵龍頭企業對前期管理松散、粗放的桔梗加工點進行整合提升,在全鎮鋪開‘小微扶貧站’建設,每個扶貧站就近吸納10名以上貧困戶進站務工,80多歲的貧困老人和貧困殘疾人都能在家門口賺錢。”南魯山鎮扶貧辦主任王學富介紹,“針對在家照顧老人、行動不便的貧困戶,各站點安排專人上門收發原料、半成品,確保了貧困戶足不出戶,穩定增收。”
璞邱三村的貧困戶沈成英就是受益人之一。59歲的沈成英由于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常年臥床,生活拮據。自從村里有了“小微扶貧站”,她家附近的站點就每天上門收發桔梗,她坐在床上也可以刮皮加工,每個月收入700多元,重新燃起了她對生活的信心。
扶貧先扶志,身殘志卻堅。“小微扶貧站”給殘疾人提供了脫貧增收的舞臺,像沈成英一樣的殘疾人,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鎮共發展“小微扶貧站”60余個,覆蓋39個村,就近吸納1073個貧困戶進站務工,實現月均增收600元以上。
桔梗加工企業抱團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截至目前,南魯山鎮桔梗加工產業不斷壯大,先后涌現了鵬旭、華康、鑫悅等十多家龍頭企業,年產值達到1.2億元,成為該鎮三岔片區的支柱產業。桔梗加工產業形成規模化布局后,怎樣追求桔梗加工的價值最大化?
南魯山鎮順勢而為提出了“政府搭臺,協會唱戲”的發展思路,引導龍頭企業成立了南魯山鎮桔梗加工產業協會,對行業內各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小微扶貧站”進行統一管理。
“以前桔梗加工企業單打獨斗,市場競爭力量弱,桔梗加工產業協會成立以后,我們抱團發展,統一共識,增強了桔梗品牌產業價值,為下一步發展打開了出路。”南魯山鎮桔梗加工產業協會會長陳作順說。
“桔梗加工產業是南魯山鎮的特色產業,我們把它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通過抓好宣傳引導、平臺搭建、政策支持等,把貧困戶嵌入到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中,實現了壯大產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雙贏’。”南魯山鎮黨委書記齊明山介紹。
南魯山鎮從桔梗開始,逐步發展成一個特色產業鏈條,打造出“產業協會+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小微扶貧站”的扶貧新路子,打響了南魯山桔梗產業品牌,更實現了貧困群眾長效穩定脫貧。
相關標簽:山東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