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8-1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新聞網
楊埠鎮塔尾村“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產的小龍蝦,個大殼薄,肉嫩味鮮,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王成前 攝
秋日清晨,紅日躍出地平線,金輝灑在江西余干縣楊埠鎮塔尾村的小龍蝦養殖水面上,波光粼粼。村民吳明輝等人身穿防水服,開始了一天的捕撈,盡管忙得大汗淋漓,卻難掩豐收的喜悅。
岸邊的商販們早已等候多時。鮮活的小龍蝦一出水,便進行分揀、稱重、裝框,隨即被運往余干城區及周邊城市。送走商販,吳明輝抹去額頭的汗珠,接著給小龍蝦投喂飼料。忙到日上三竿,眾人才停下手頭的活,一起吃早飯。
余干縣地處鄱陽湖畔,水網縱橫、平疇沃野,是江南魚米之鄉。該縣楊埠鎮塔尾村擁有豐富的水資源,600畝水庫既能解決農田灌溉,又能滿足魚蝦養殖。
楊埠鎮塔尾村水網縱橫、平疇沃野,是“蝦稻共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王昊陽 攝
早在2017年,在江西大成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幫助下,塔尾村啟動“蝦稻共作”扶貧產業項目,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全村126戶貧困戶入股。
“蝦多少,看水草,養蝦先種草……”那時,扶貧工作隊就請來湖北潛江小龍蝦養殖專家現場指導,提前做好規劃設計方案。2018年3月,第一批蝦苗順利投放。
“蝦稻共作”產業項目,給貧困戶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塔尾村村支書吳建群告訴記者,養殖小龍蝦需要租用貧困戶的農田,每畝支付800元租金。在小龍蝦項目建設和養殖生產過程中,還帶動百余位貧困戶務工,每人每天收入能拿到120元。另外,每戶貧困戶年分紅2000元。
吳建文是江西大成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駐塔尾村第一書記,他和另外兩位扶貧隊員常年吃住在村里。
“‘蝦稻共作’項目對技術要求很高,遇到問題要立即解決。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我們經常半夜起來觀察小龍蝦生長情況。”吳建文說,駐村扶貧三年以來,他已經從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變成養殖小龍蝦的“專家”了。
“最怕的就是小龍蝦發病,一旦嚴重,一年的心血都要付之東流。”吳建文表示,他們遵循“技術為根、用心為上”的養殖理念,最大限度提高小龍蝦的成活率,為增產增效打下堅實的基礎。
余干縣楊埠鎮塔尾村,村民正在捕撈龍蝦。 王昊陽 攝
邊學邊養,邊養邊學。經過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服務和指導,第一年小龍蝦獲得較好收成,135畝稻田共產小龍蝦2.3萬斤。
由于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提供充足餌料,這里產出的小龍蝦個大殼薄、肉嫩味鮮,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每天都有訂單,多的時候一天賣3000斤,少的時候每天“每天都有訂單,多的時候一天賣3000斤,少的時候每天也能賣出幾百斤,商販除了有余干當地的,還有南昌、鷹潭等地的。”吳明輝稱,今年小龍蝦價格比去年下跌了些,但產量上去了,收入不減反增。
現實比預期還要好,讓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民充滿著喜悅與希望。2019年,塔尾村的“蝦稻共作”種養面積已擴大到400畝。
值得一提的是,在“蝦稻共作”種養模式下,化肥不能施,農藥不能噴,小龍蝦的排泄物成為了水稻的“天賜養分源”,這樣種出來的大米產量雖然不高,但口感香糯,每斤售價高達8元,也是銷路不愁。2018年,合作社注冊了“塔尾人家”商標,當年這款大米盈利20多萬元。
田還是那塊田,水依然是那汪水。塔尾村“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的小試成功,給楊埠鎮鄉村旅游發展帶來新啟發。
“釣龍蝦、賽龍蝦、吃龍蝦……通過小龍蝦帶人氣、聚財氣,唱一臺有聲有色的鄉村旅游發展大戲。”楊埠鎮黨委書記董德亮向記者介紹,該鎮這幾年已發展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旅游目的地,為了使農業產業化更好地與當地秀美鄉村建設和旅游融合,讓游客賞美景的同時,能吃到產地美食,明年全鎮“蝦稻共作”種養面積將擴大到1000畝,從鎮級層面打造一個集現代農業綜合開發、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基地,努力走上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楊埠路徑”。
相關標簽:余干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