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17 作者:佚名 來源:遼寧日報
近日,筆者下鄉采訪,接觸到一些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和農業公司經營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新型農民”。
所謂“新型農民”,其最大特點就是全身心投入農業,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適度規模化經營創造高效益,把農民變成一種體面的職業。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戶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加速推進,勞動力城鄉大流動的壁壘正在逐漸消失。于是,活躍于田間地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的現實,讓“誰來種地”成為“時代之問”。對此,發展一大批懂農業、懂技術、懂市場的職業農民,是破解問題的關鍵之道。
加快農民職業化,首先在“育”。就是要通過培訓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讓真心務農、安心在農村的各類群體成為高素質農業從業者。經過連續多年的努力,遼寧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已達數萬人,但對比農業農村發展需要,仍存在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大培養力度,把勞動者素質優化到與現代農業相匹配的水平。
其次在“引”。要拿出招商引資的政策與熱情,鼓勵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和務工人員等返鄉創業;積極引進農業領域相關人才,提供空間和平臺,讓他們可以在農村廣闊天地中施展拳腳。變人才從農村向城市的“單行道”為城鄉“雙向通行”,讓更多“城歸族”到農村投資興業,帶動鄉村人氣興旺。
育得出、引得來,還要留得下。農業比較效益是農民長期穩定從事農業的基礎,是解決農業農村后繼乏人問題的突破口。要通過惠農政策和強化支持保護,讓務農有前景、有奔頭,做到以情留人、以事業留人。同時,還應提高農村公共投入,加快制定更多更好的支持職業農民政策,解除新型農業從業者對于醫療、教育、養老方面的后顧之憂。
當然,形成農民職業化的“加速度”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多方助力、夯基筑臺,才會讓人才的“下鄉”之路越走越寬。
相關標簽:遼寧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