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04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提示 農戶可以到園區務工、承包運營大棚,園區工資保底、訂單收購讓貧困戶沒后顧之憂;再按照10%以上的比例利潤分紅激發貧困戶多勞多得的內生動力;園區與周邊農村、農戶“利益共享”。山東成武的農業產業園區,在主體選擇、資金整合、園區共建、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
一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成了,農戶可以到此務工,有一定能力的可以承包運營大棚,周邊農戶原先有大棚的,可以申請園區的種苗、農資、技術、市場等服務;園區還承接各類扶貧項目落地,并按照10%以上的比例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分紅……這就是山東省成武縣汶上集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全方位帶動小農戶的創新實踐。
“整合項目資金,對接高端主體,共建現代農業園區,打造現代農業的‘標桿’和‘燈塔’,示范帶動一地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是成武近年來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項主要舉措。”成武縣委副書記韓耀輝說,“如何以園區為平臺,讓大主體更好地帶動小農戶?成武圍繞主體選擇、資金整合、園區共建、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
讓農戶多方式參與多渠道增收
汶上集鎮秦田莊村39歲的貧困戶陳世秋,上有年邁父母,下有三個未成年孩子。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前些年他一直在成武縣城打工。后來,妻子韓秀菊被查出了乳腺癌后,為了給妻子治病并方便照顧妻子兒女,2016年他在家建起了一個占地5畝的蔬菜大棚。
然而,一方面是照顧家庭太費精力,一方面是管理技術不到位,陳世秋的大棚效益不好,眼看就要放棄了。去年底,鎮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運營方,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墊付資金幫助更換了棚膜,提供了五彩椒種苗、有機肥料等資料,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收獲的五彩椒由合作社全部按市場價采購,所得收益除去合作社墊付的1.6萬元成本后全部歸他所有;如果市場行情不好,產品賣不到1.6萬元,合作社每天按固定工人工資支付給他70元。
這樣,陳世秋不光解決了大棚管理缺乏資金、技術的問題,也解決了蔬菜賣不出去的問題。目前,他種的五彩椒第一茬就賣了1.5萬元,預計7月份大棚效益能達8萬多元,除去成本1.6萬元,純利潤預計超過6萬元,將徹底解決他的家庭困難。
秦田莊村貧困戶樊兆生,夫妻倆沒有一技之長,兒子體弱多病,家里沒有大棚,只有一膀子力氣,選擇到產業園打工。“簽合同時就開了眼,人家不僅給繳意外保險,工資還分好幾檔,我瞅了瞅,只要干得好,一年能掙五六萬。”樊兆生說。
吸納以貧困戶為代表的小農戶到園區務工,同時學習管理種植技術,是當前大主體發揮帶動作用的主要方式。然而,如何把小農戶與大主體綁到一條戰船上,既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又提高園區的管理效率和運營收益?園區推出了“保底工資+利潤分紅”的管理模式。
據介紹,園區成立了尚遠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大棚分包給務工農戶管理,每人每天70元保底工資。在此基礎上,農戶再按利潤進行分紅:大棚純利潤達到1.5萬元的,按10%分紅;以后每增長1.5萬元的利潤,遞增10%的分紅。“俺用心學、用心干,趕上今年菜價高,估計著利潤能達到5萬。私下算了算,俺今年至少能掙這個數。”在產業園承包大棚的牛愛秋伸出4個手指頭,臉上樂開了花。
讓園區在“利益共享”中健康發展
園區的建設和運營主體,是來自“中國設施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的眾城農業公司。據成武縣扶貧辦主任劉持金介紹,這是一個集大棚建造、育苗、種植、銷售、設備加工于一身的現代農業專業團隊,既有雄厚的資金,又有專業的技術人才,還有穩定的國內國際市場。
產業園首期項目占地400畝,總投資1500萬元,包括40座冬暖式日光溫室、7座高標準現代拱棚、2座高標準連棟薄膜溫室、1座智能玻璃溫室和2座高標準陰陽棚,于2018年4月份開始建設并于9月份投產。冬暖式日光溫室主要種植彩椒和立體種植西紅柿、小黃瓜、甜瓜,高標準現代拱棚主要種植水果黃瓜,玻璃溫室主要種植南瓜,陰陽棚主要用于基質栽培葉菜類蔬菜。
目前產業園區種植蔬菜長勢良好,彩椒、黃瓜、南瓜等產品供不應求,國內主要銷往廣州、深圳、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對外出口東南亞。
眾城農業總經理王興忠,上世紀90年代就在壽光隨父輩種植大棚蔬菜,后來立足壽光設施蔬菜產業優勢,開拓了大棚建造、種苗繁育、園區運營、市場開拓等業務,先后在內蒙古、寧夏、河南、山東、江西等地建設或運營現代農業園區。
“設施蔬菜用工環節多、技術細節多,技術到不到位、管理上不上心,對大棚效益影響很大。而且,園區在一地落地,如何融入周邊農村,讓農戶有更多參與感、獲得感,都對園區運營質量有方方面面的影響。”談到園區運營經驗,王興忠有著冷靜的思考。
王興忠明白,只有與周邊更多的農村、更多的農戶“利益共享”,才能為園區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汶上集鎮園區已招納66人到園區承包大棚,招納務工人員150多名,今年蔬菜行情好,預計承包大棚農戶年平均收入可達5.4萬元;園區周邊已有五位農戶將自建大棚與園區深度合作,成為了園區擴大規模的“新車間”,帶動農戶戶均增收8萬元;成武縣已整合1500萬元扶貧資金嫁接到該園區,可為當地93個村的3650戶貧困戶年分紅150萬元。
“更多的農戶增收了,園區今年的利潤也有望達到300萬元。目前,產業園正積極籌措二期500畝擴建工程,成武縣也將繼續整合投入扶貧資金2300萬元,讓更多貧困戶在園區健康發展的平臺上實現共享共贏。”王興忠說。
相關標簽:成武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