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28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2019年杭州茶博會上展出的品種紛繁、品質精良的中國茶驚嘆了世人,現在茶產業已成為我國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優勢特色產業。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加強科研攻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在探索中國茶走向世界的路徑中不斷貢獻著“安徽智力”。
完成茶樹基因組測序
2018年4月,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宛曉春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等相關研究團隊,破解了中國種茶樹的全基因組信息,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標志著我國茶樹生物學基礎研究取得原創性重大突破。茶樹基因組的破譯將推動茶組植物基因組進化、茶樹起源和遺傳多樣性、茶葉特征性次生代謝物形成機理等重大基礎生物學問題的研究。
安徽農業大學以茶樹基因組圖譜為框架,整合24種山茶屬植物,構建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茶樹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平臺,實現了茶樹組學大數據的整合與共享。該平臺集成了多種生物信息學工具(如功能富集分析、相關性分析、分子標記開發、引物設計、序列比對等),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檢索以及深度挖掘數據庫中豐富的組學數據并實現可視化。
酯型兒茶素是導致茶葉味苦的主要原因,但這一類型兒茶素是如何合成的長期困擾著學術界。安徽農業大學經過艱苦的攻關研究,證實有兩種酶在酯型兒茶素形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證實了兒茶素合成途徑的存在。由此可通過調節基因表達和酶活性,影響酯型兒茶素的合成量,從而對茶葉苦澀味進行調控。
推進茶機產業迅速發展
為了改變眾多茶企作坊式加工的現狀,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團隊開發集成了茶葉連續化、清潔化加工技術!笆濉逼陂g,在農業農村部“948計劃”支持下,項目組引入日本先進的茶葉加工設計理念,研建了國內外首條炒青綠茶清潔化生產線;“十一五”期間,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先后將炒青綠茶清潔化生產線的研究成果應用到黃山毛峰、滴水香等傳統名茶的規;a上,先后開發了5條黃山毛峰茶、滴水香茶清潔化生產線;“十二五”期間,在安徽省政府“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支持下,開發了六安瓜片茶、祁門紅茶、霍山黃芽茶、黃大茶等的生產線。茶葉清潔化生產線在名優茶生產上的示范應用,改寫了我國傳統名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單機加工的歷史。項目成果通過企業快速推廣應用,先后在全國20個產茶省市推廣生產線200多條。
此外,我國茶葉色選技術裝備受制于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因為價格昂貴,在我國很少使用!笆晃濉逼陂g,安徽農業大學與合肥美亞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于2007年開發出首臺國產數字化智能茶葉色選機并示范應用。茶葉色選機成功實現國產后,在合肥市帶動了一批民營色選機制造企業,目前合肥市生產的茶葉色選機已經占據了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
為適應茶葉大規模連續化加工對原料和產品快速檢測技術的需求,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將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應用到茶葉生產與品質控制中,先后開發出系列茶葉品控裝備,應用于檢測茶鮮葉原料質量、評判茶葉品質和等級、控制茶葉加工工藝、監測出口茶摻雜,為保證全程數字化生產的茶葉品質奠定了基礎。
開發茶葉新品種新市場
黃大茶是皖西特產,但因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裝簡陋,一直是低檔產品。2016年,安徽農業大學宛曉春和張勁松教授研究組發現,黃大茶具有顯著的降血糖、降血脂和減肥等功效,系列基礎研究成果為開發以健康為導向的功能性茶葉產品提供了科學依據。如今,包裝精美的黃大茶、黃小茶、黃芽茶和速溶黃大茶系列產品成為電商網店的熱銷品。
依托安徽260多萬畝茶園,安徽農業大學在皖墾集團等9家龍頭企業集成推廣機采、機剪和機耕技術,示范推廣茶園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建立機采示范茶園1.5萬畝;開發了桂花紅茶、桂花瓜片、金寨紅茶、安徽特色烏龍茶、黃大茶等系列夏秋茶產品,研建了生產線并實現規;a。利用夏秋茶資源開發了多種類型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在浙江和安徽研制了一批速溶茶和姜糖茶生產線,年加工速溶茶近萬噸。以低檔茶及茶園修剪枝等作為添加劑,研發含茶的動物飼料,開辟了茶的應用新領域。
早在2012年,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宛曉春、夏濤向安徽省政府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安徽省茶產業發展的建議”。針對制約安徽茶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制定了“服務安徽省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從茶樹品種選繁和茶園管理、夏秋茶資源綜合利用、名優茶加工技術和裝備推廣、茶葉健康功能發掘、茶產業經濟與茶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振興安徽茶產業的技術路線。此外,團隊通過離子誘變結合雜交和系統選擇等傳統方法,先后選育了3個國家級品種、4個茶樹新品系,并在重點茶園廣泛推廣。通過研發的新茶樹扦插快繁技術,使得茶苗繁殖系數、苗圃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提高一倍。
參與茶葉國際標準制定
近5年來,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茶葉國際標準制定工作,宛曉春先后3次作為代表團團長參加ISO/TC34/SC8國際茶葉標準化會議并擔任國際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特種茶工作組召集人,4項茶葉國際標準研究項目獲得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立項,扭轉了我國在茶葉國際標準方面的被動局面。
為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茶文化,安徽農業大學成立了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并廣泛地開展茶文化國際交流活動,與日本、韓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交流不斷。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四年制茶學專業(茶文化與貿易方向),編寫出版了系列茶文化教材,培養眾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建立國際合作交流平臺,2016年,依托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了教育部茶葉化學與健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聯合多家國際一流高校院所,業已取得明顯的合作成效。學校先后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組建了聯合研究中心,與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馬歇爾大學組建了國際聯合實驗室。針對與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成立的“茶與健康聯合研究中心”,提升項目合作研究的效率,增加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互派的頻次和數量。
相關標簽:安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