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24 作者:佚名 來源:青海新聞網
《淮南子·說林訓》記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脫貧攻堅領域,如何做好“漁”這篇文章,海東市給出了一份答卷。
2016年至2018年,青海省海東市558個貧困村脫貧退出,4.24萬戶15.4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精準識別時的13%下降到1.83%,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效。
昔日的貧困村
海東市平安區沙溝回族鄉桑昂村,是一個位于淺腦山地區的小村莊,村里只有82戶人家,278人。
2015年以前,桑昂村就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當時,桑昂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只有種地和外出務工。因為窮,其他村的村民都不愿意將女兒嫁到桑昂村。
多年前,生活所迫,桑昂村的祝昌年不得已離開了家鄉,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奎屯市打工。一去數年,祝昌年一家也掙到了一些錢,但是刨除基本開銷,也沒剩多少。等他們一家再回到桑昂村的時候,家里的老房子搖搖欲墜,早已不能住人,他們只好租住。“那會兒,我們一家人連個家都沒有,就像游民。”祝昌年說。
據了解,2015年,在海東市像桑昂村這樣的貧困村就有634個,貧困戶4.84萬戶,貧困人口17.57萬人,是全省貧困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刻不容緩。
海東市扶貧開發局局長何林說:“精準扶貧以來,在海東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建立健全了‘1+8+10+10+20’的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實現了由年度脫貧退出向建立長效機制轉變,由被動脫貧向扶志扶智轉變,從注重全面推進向深度攻堅轉變,呈現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群眾收入顯著提高的良好態勢。”
2015年至今,短短五年間,桑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月11日,在桑昂村見到祝昌年的時候,他的臉上溢滿了笑容,盛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中坐坐。
在河湟地區傳統的莊廓院里,有兩棟房子。其中磚木結構的房子,是祝昌年享受了危房改造項目后修建的。房子有80平方米,里面粉刷一新,寬敞明亮。
在祝昌年家的房子里,安裝了監控,這是祝昌年的兒子祝元甲安裝的。祝元甲在無錫的一家電子廠上班。因為離父母比較遠,去年回家,他就在家里安裝了監控,方便了解父母的動態。
產業運營雙收益
桑昂村的脫貧,與海東市的脫貧政策密切相關。為了“授人以漁”,桑昂村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辦起了產業。
郭俊說,僅2016年,桑昂村就落實產業發展資金318600元,扶持了養羊戶養殖綿羊240只,扶持8戶養豬戶養豬71頭,扶持木材加工、果蔬販運、汽車修理、服裝生意各1戶。如今,這些產業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今年29歲的馬積卿是村里的養殖戶,他們家曾經也是貧困戶,如今通過養殖早已脫貧。
“產業的開辦,不僅讓村民得到一定的分紅,也為村民提供了工作。現在,桑昂村的村民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在板材廠上班,村民就可以得到每天150元的收入。”郭俊說。
近年來,桑昂村還辦起了光伏項目。據了解,2018年,平安區將44個脫貧村注入的22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全部用于實施光伏扶貧項目。
該項目的建成并投入運營,實現村集體和脫貧戶共同受益,不僅可為44個脫貧村每年帶來360萬元的集體收益,助推脫貧村集體經濟破零;還可為脫貧戶持續增收注入強勁動力,幫助廣大脫貧戶提供長達20余年的穩定收入來源,帶動建檔立卡戶1029戶3674人獲益。同時,將進一步加快全區電力結構優化,推動綠色能源發展,具有明顯的產業帶動和廣泛的社會效益。
“十三五”期間,海東市村級光伏扶貧項目總規模為190.8兆瓦,總投資達13.3億元,采用集中式分8個聯村電站設計建設,流轉及征用土地面積為6013畝,惠及6個縣區634個貧困村。
如今的示范村
郭俊是桑昂村的第一書記,從2015年至今,郭俊幾乎以桑昂村為家,全力開展桑昂村的扶貧工作。郭俊說:“無錫市是海東市的對口幫扶市,天津的很多企業吸收了許多海東市的勞動力,祝元甲因此前往無錫打工,現在每個月的收入也有五六千元。”
在祝昌年家的門道里,放著一輛手扶拖拉機,還有一輛摩托車。“這兩年,我和老伴兒承包了別人家的一些土地,手扶拖拉機剛買沒兩年,用來種莊稼。今年光大豆我們就種了六畝,我希望可以收入一萬元。”祝昌年說。
除此之外,祝昌年還是鄉里的護林員,他經常會騎摩托車去巡視林地。這項工作每年也可以為他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
在桑昂村,因為精準扶貧而獲益的村民還有很多。如今的桑昂村也早已今非昔比。2016年,桑昂村就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如今桑昂村成了遠近有名的脫貧示范村。在海東市,像桑昂村這樣幾年間便脫貧的村子還有很多,他們對政府充滿了感恩。
亮點頻頻人精神
多年來,海東市扶貧開發局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工作亮點頻出,得到了中央、省上的充分肯定。
何林說,海東市在全省創新實施了基礎設施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發展、高原美麗鄉村建設、金融扶貧、拉面經濟為主的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海東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海東市創新落實了‘挪窮窩、拔窮根’的有效措施,通過整鄉搬遷、進城上樓安置、多村集中搬遷等靈活有效的搬遷模式,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城鄉一體化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堅持走具有海東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樂都區馬廠鄉、蘆花鄉、中壩藏族鄉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民鄉、北山鄉整村整社搬遷模式,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民和北山鄉易地搬遷新型農村模式和化隆縣扎巴鎮,平安區三合鎮新型社區模式,樂都區三個鄉鎮向縣城搬遷模式,已成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樣板,樂都區七里店集中安置近2000戶貧困群眾,成為全省單體面積最大的扶貧安置區,互助縣班彥村新型農村建設,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給予了高度肯定。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市累計投資搬遷6縣區的321個村14159戶5085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149戶19047人),搬遷群眾占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總量的40%。”何林說。
為引領勞務扶貧新模式,海東市還創新發展了“拉面扶貧”,將有意愿創業的貧困人口輸送到全國270多個城市開辦的海東拉面店,貧困群眾從事拉面經濟占比達到30%,新開拉面店達到3876家,拉面產業不僅成為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產業,也成為全省矚目的扶貧亮點。
海東市還創新拓展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渠道,把旅游經濟作為帶動貧困村增收和貧困人口脫貧的新路徑,重點打造了民和縣七里花海、互助油嘴灣花海、樂都卯寨景區等一批在全省稱得上發展典范的新型鄉村旅游精品,在拉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4128戶1.43萬貧困群眾實現生產性、經營性、勞務性多元增收,創建了全省旅游扶貧新模式。
經過多年的努力,海東市闖出了一條扶智與扶志的新路子,著力診治“扶貧依賴癥”,激活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主動性,激發了群眾“要我脫貧”變“我要脫貧”,“領著干”變“主動干”的主動性,扶起貧困群眾的志氣,增強自我奮斗的勇氣,激勵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不斷集聚起貧困地區脫貧的內生動能。
何林說:“2019年是全市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攻堅之年、沖刺之年。在僅剩的6個月時間里,海東市將緊緊圍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實現全市76個貧困村脫貧退出,0.6萬戶2.11萬貧困人口脫貧,樂都、民和、化隆三縣區整體摘帽,同步鞏固平安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三縣區脫貧摘帽成效為目標,以沖刺攻堅、穩定脫貧為重點,以海東市‘1234’決戰決勝行動為抓手,以更高、更嚴、更細、更實的標準要求,精銳出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市絕對貧困‘基本消除’。”
相關標簽:青海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