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芒果蒂腐病是僅次于炭疽病的重要病害,它使芒果果實貯運期間嚴重腐爛。該病在廣東省芒果主產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貯運期病果率達10~40%。據調查,廣東芒果產區主要存在三種蒂腐病;黑色蒂腐病(又稱焦腐病)(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褐色蒂腐病(PhomopsismangiferaeAhmad)和小穴殼蒂腐病(DothiorelladominicanaPetetCif)。本文僅討論前面兩種,至于小穴殼蒂腐病則另文討論。
癥狀
黑色蒂腐病主要為害果實,貯運期發病。發病初期蒂部暗褐色,無光澤,病健部交界明顯;后病部變為深褐色或黑褐色,病害擴展極快,常溫條件下,3~5天全果變黑,病部表皮逐漸見集生黑色小粒,孢子角褐色,有光澤。剖開病果,果肉液化,有甜味。
褐色蒂腐病主要為害果實,貯運期發病。發病初期果蒂出現暗黃褐色,擴展速度較慢,至果實一半腐爛時,病部轉為深褐色,果實腐爛液化、流汁、有酸味。直到全果腐爛后,果皮長出大量初為白色、后轉淡、最后轉為黑色的小粒,此為病菌的分孢器,潮濕時黑色小粒上可見白色的菌絲體。
病原
芒果黑色蒂腐病的病原菌為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異名為DiplodianatalensisEvans),屬于半知菌亞門。未成熟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壁厚、橢圓形;成熟的分生孢子為欖褐色,雙胞,表面具縱紋。
芒果褐色蒂腐病的病原為芒果擬莖點霉(PhomopsismangiferaeAhmad),屬半知菌亞門,A型分生孢子多數橢圓形,透明,單胞;在培養基上有時出現鉤絲狀的B型分生孢子。
發病規律
蒂腐病菌的侵入途徑是從花期侵入,在幼果內潛伏,在果實后熟階段表現癥狀。此外,病菌可以從采果時的傷口及剪口侵入,而且這是病原菌更重要的侵入途徑。
果園發生蒂腐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和氣流傳播。而在果實采后的運輸期,則主要是靠病果與健果相互接觸、由菌絲體傳播。
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粵西一號、秋芒等品種較感病。
防治方法
由于芒果黑色蒂腐病、褐色蒂腐病是以田間侵染、采后發病的主要病害,因此在防治上必需采取果園防病與采后處理相結合的措施,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采前栽培防病綜合措施包括(1)種植豐產優質又較抗病品種。(2)適當密植根據我省氣候條件以每畝40株較為合理。(3)整形修剪要疏除內膛枝、重疊枝、弱枝、病蟲枝,改善芒果生長需要的環境條件。(4)清園衛生及時清除枯枝病葉及地面上的枯枝、落果。(5)在采前采后及貯運過程中盡量減少果實的損傷。(6)藥劑防治在芒果新梢期、花穗期及幼果期要噴藥防治。有效藥劑有1:1:160波爾多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藥劑要交替使用。
2.采后處理措施包括(1)剪果在靠近蒂基部0.3厘米處把果剪下。(2)洗果用2~3%漂白粉水溶液或流水洗去果面雜質。(3)選果剔除病、蟲、傷、劣果。(4)防腐處理采用29℃的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處理2分鐘,或用52℃45%特克多膠懸劑1000倍液處理6分鐘。(5)分級包裝,按級分別用白紙單果包裝。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