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大菱鲆見于從地中海到挪威沿岸海域。在歐洲,大菱鲆為名貴養殖魚類。近10年來,大菱鲆養殖持續發展。大菱鲆養殖產量從1985年的150噸增長到1998年的3700噸。在大西洋沿岸海域,大菱鲆自然繁殖見于夏季,不過,通過人為控制光照周期和水溫,或者只控制光照周期,大菱鲆可能全年繁殖。
大菱鲆分批產卵,在繁殖期內,產卵次數多達10次。在收容條件下,大菱鲆即使自然排卵,也不放卵,需要手擠采卵。況且,由于在收容中,雌魚排卵沒有規律,雌魚之間產卵起始并不同步,排卵無法預測。雌魚繁殖早晚不一導致繁殖期拉長,背離集約化養魚生產要求。
從確保魚卵充足供給考慮,生產企業普遍大量儲備親魚。為解決這一問題,即縮短繁殖期,提高排卵雌魚數量,法國專家早于1995就進行了通過植入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持續釋放顆粒,誘發大菱鲆雌魚產卵,促進大菱鲆雌魚產卵同步研究,并于2000年在荷蘭所出版的近期《水產養殖》雜志上報道這一研究。本文概括介紹一下該項研究主要結果,謹供國內大菱鲆苗種繁殖企業參考。
催產方法
親魚培育:該項研究所用雌魚全部來自位于法國大西洋沿岸的一家商業養魚場,即法國大菱鲆公司。研究分成2個實驗。第1個實驗進行于1995年4~6月,為提早繁殖,所用雌魚在人為光照周期條件下培育,雌魚總計24尾,對照組12尾,處理組12尾,平均體重4.4±0.7公斤。第2個實驗進行1995年6~8月,所用雌魚在自然光照周期條件下培育,雌魚總計51尾,對照組20尾,處理組31尾,平均體重5.0±0.7公斤。在2個實驗中,雌魚放養密度均為8公斤/m~(3)。雌魚培育水溫為14±1℃。產卵開始時,水溫下調,在整個產卵期內,水溫保持在12℃,以防魚卵過熟。
催產處理:所用持續釋放顆粒每粒含有75微克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植入部位為背部肌肉,使用劑量約為每公斤體重25微克。
催產結果雌魚排卵率比較:在第1個實驗中,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雌魚排卵率,即排卵雌魚百分比,未見顯著差異,但是,在第2個實驗中,處理組雌魚排卵率達100%,而對照組為47%。
排卵同步化比較:在第1個實驗中,在處理組,同組雌魚中,最先產卵雌魚與最晚產卵雌魚之間,排卵起始時延為15天,而在對照組,為54天。在第2個實驗中,處理組時延為28天,而對照組長達70天以上。在第1個實驗中,處理組整個產卵期持續4周,在第2個實驗中,未等到最后排卵,即停止檢查,不過,處理組整個產卵期似乎也超不出6周,而對照組產卵期至少為8~9周(第1個實驗)和13~14周(第2個實驗)。在2個實驗中,處理個體平均產卵持續時間(16天)均顯著短于對照組(26~35天)。在2個實驗中,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每尾雌魚排卵次數未見顯著差異。但是,處理組排卵節奏快于對照組,對照組平均排卵間隔為2.5~2.8天,而處理組為1.6~1.8天。
雌魚采卵量比較:在整個產卵期內,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每尾雌魚總采卵量未見顯著差異,但是,處理組每次平均采卵量(214毫升)顯著高于對照組(144毫升)。在整個繁殖期,在第1個實驗和第2個實驗中,對照組總采卵量分別為700萬粒(12尾)和500萬粒(20尾),處理組總采卵量分別為2300萬粒(12尾)和5800萬粒(31尾)。
魚卵孵化率比較: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魚卵規格未見顯著差異。在生產中,處理組受精率(74.7%~77.2%,平均76.6%)顯著低于對照組(88.2%~92%,平均89.5%),然而,孵化率沒有差異。激素處理似乎對卵質,至少在受精階段,有所影響。該項研究所用激素劑量可以下調,想必不至于削弱排卵誘發效果,但有助于改善卵質。
從經濟角度來看,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植入技術可望將親魚儲備數量減少20~30%。在常規生產中,在育苗季節,56%雌魚排卵,其余或者不能產卵,或者排卵過遲。利用所述激素顆粒,排卵雌魚百分比可能提高到90%。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