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004年本人進行了池塘魚蚌混養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其養殖情況介紹如下。
一、試驗材料
1.養殖池塘的準備選擇用低洼田開挖的標準塘2只(已養魚三年),面積共10.2公頃,無污染,向陽、通風,呈南北向,長方形結構,平均水深2米左右。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2.清塘消毒魚、蚌放養前1周,選擇晴天,每畝1米水深用生石灰75千克進行清塘消毒,并每畝投放發酵過的雞糞200千克,施足基肥,培育好水質。魚種放養前進行嚴格消毒,網具和各種工具專塘使用,對食場定期用漂白粉進行消毒。
3.珠蚌吊養2004年2月,每畝吊養插好片、體質強壯、無病害的2齡三角帆蚌1000只。珠蚌養殖采用掛網夾法。在大小為15厘米×40厘米、網目為3厘米×3厘米聚乙烯扁平網夾中,將珠蚌斧足向下,每個網夾放養3只,一般春、秋兩季網夾吊掛于水面下15厘米左右的水中,冬、夏兩季適當深吊于水面下35厘米左右的水中。
4.魚種放養2004年2月下旬,每畝放養體質健壯的花鰱20尾、白鰱30尾、草魚20尾、鯽魚50尾,同年4月每畝放養白魚150尾、花骨120尾,同年5月每畝放養鱖魚10尾(體長2.5厘米)、大規格抱卵蝦0.75千克(蚌塘起捕)。其中,鱖魚、抱卵蝦每年放一次。
二、飼養管理
1.投餌施肥在進水口處池邊用密網布以塘埂為一邊,距離為1米平行圍成一圈,圈內用于堆放發酵好的有機肥。在氣溫較低的季節,適時投入部分發酵的糞肥,以雞糞為主,施肥少量多次,一般每月2次。在氣溫較高的3~8月施用化肥,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一般畝用尿素1千克、過磷酸鈣3千克。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白魚、花骨采用白魚專用顆粒料人工拋喂、馴化,顆粒料蛋白含量35%以上,投餌堅持"四定"原則。天氣正常時,日投顆粒飼料兩次,上午8~9時一次,下午4~5時一次,遇到雨天或氣壓低;天氣悶熱則推遲或停止投餌,日投飼率前期控制在魚體重的5%,后期為3%。
2.適時灌水經常保持池水微流狀態。一般每隔10天沖水1次,水體交換量要求達到50厘米深左右,夏季以及魚蚌發病季節,每7天換水1次,使水體達到"肥、活、嫩、爽"。
3.勤施生石灰每月每米水深用15千克/畝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潑灑1次(不能潑在網籠上),5~9月份要求每月潑灑2~3次。如水體出現大面積綠藻則暫停施生石灰。
4.及時巡查,做好記錄在做好早晚巡塘的基礎上,每天對珠蚌進行抽樣檢查1次,定期翻動珠蚌,以防造成左右兩側珍珠的陰陽面、蚌殼卡入網線中,并及時清除網籠上的附著物。蚌病高發季節,及時檢查,撈出死蚌并取出其中的珍珠,以降低死蚌引起的蚌病交叉感染。
三、結果
2006年1月20日收獲,共投入資金112.3萬元(其中塘租20.65萬、珠蚌49.53萬元,魚種4.85萬元,飼料15.6萬元,雇工工資12.5萬元),總產值188.35萬元,總利潤76.05萬元,投入產出比1∶1.68。魚蚌收獲情況詳見表1。
表1魚蚌收獲情況
名稱珠蚌鱖魚白魚花骨青蝦其他
產量(千克)18152617151253050158916530
成活率(%)83958792
產值(萬元)119.86.5533.289.156.3513.22
四、體會
1.魚類放養搭配結構要合理魚蚌混養是以珠蚌為主的一種養殖模式,魚類的總產量要加以控制,常規魚類產量一般要求每畝在150千克以內。在魚類品種上因為白鰱和珠蚌食性相近,因此要適當少放,青魚、三角魴、鯉魚易導致珠蚌爛斧足病,不要放養。搭養白魚、花骨等新品種,投喂顆粒飼料養殖是魚蚌混養模式優化的一種好的探索和發展方向,但蚌塘搭養白魚、花鯖的生長速度較專養塘慢、投飼顆粒飼料利用率低等問題較突出。
2.勤施生石灰鈣是珍珠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3月份以后,珠蚌開始懷卵,多施生石灰,可抑制其生殖,有利于珍珠的形成和生長。
3.輪捕魚類根據魚、蝦的生長情況,可采用地籠、蝦籠等適時捕撈上市,捕大留小,一方面可利用魚價的季節差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降低養殖密度,促進魚蚌生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