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泥鰍是一種分布很廣的溫水性底層小型魚類,具有適溫范圍廣、耐低氧和雜食性等待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有相當高的營養及藥用價值。國際市場稱泥鰍魚為水中人參。
一、技術要點
1.養魚稻田的選擇: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面積2―10畝,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較低洼稻田為好,粘性土質。
2.修筑田間工程及防逃設施:加高加寬田埂,田埂高50cm,底寬50cm,頂寬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紗網做防逃設施,膜或網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離田埂內側50cm處挖深30cm、寬20cm的環溝,插秧后對環溝進行修整。進排水口采用密目鐵絲網或尼龍網做成攔魚柵。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每畝施雞、豬糞250Kg,繁殖天然餌料,促進泥鰍生長。水稻插秧結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雞、豬糞每畝25kg,直到8月中旬結束。
4.科學施藥:施農藥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養魚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農藥,如:草克星、農思它。
5.泥鰍放養:泥鰍苗種主要來源是收購野生魚。放養規格為5―20cm,平均畝放魚15kg,為了更好地掌握泥鰍的最洼放養規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我們做了放養5―8cm和15―20cm兩種規格泥鰍的對比實驗。
6.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保持田中水質清新,適時加注新水。苗種放養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養殖中期(大約7月中旬),此時正是高溫季節,田水深度應保持在10cm以上。養殖期間3―5天換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發現泥鰍浮頭、受驚或日出后仍不下沉,應立即換水。
(2)餌料管理:稻田養殖泥鰍要想取得高產,除施底肥和追肥外,還應每天進行投餌。前期投餌按魚體重的1―1.5%,中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后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餌料,如:麥麩、米糠等。投餌一般在傍晚進行,一次投足。陰天和氣壓低的天氣應減少投餌量。
(3)日常管理:堅持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特別在雨天要對進、排水孔及堤壩進行嚴格檢查。
二、小結
1.摸清了泥鰍最佳放養規格。
放養5―8cm的泥鰍是以自身增重為目的;放養15―20cm的泥鰍是以自繁增重為目的。試驗結果表明:放養5―8cm的泥鰍收獲效果較好,基本上百分之百達到成鰍規格。
2.泥鰍回捕技術。
(1)收捕提早進行,捕大留小。我們在8月初開始下簍收捕大規格泥鰍,這是因為:①大規格泥鰍攝食能力強,易被誘餌迷惑而鉆簍;②泥鰍長到一定時期其增重變緩;③改善了泥鰍在稻田里的生存環境,有利于提高小魚的生長速度。
(2)捕龜誘餌。下魚簍捕獲泥鰍時,捕魚前期,在魚簍中放入泥鰍的餌料,如麥麩、糠、土豆、動物內臟等。捕魚中、后期,不斷改善誘餌質量,使其更適合泥鰍的口味。我們采取在誘餌中加入香油、用烤香的紅蚯蚓或葵花籽餅拌韭菜、炒香的麥麩、米糠等方法誘捕。
(3)捕魚最低水溫。在收捕前經常測溫,通過二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北方地區泥鰍的收捕溫度應在15℃以上,而不是一些技術資料公認的10℃左右。
通過實施上述幾種回捕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收捕效果,回捕率達70%以上。
3.泥鰍防逃技術。
在養殖過程中總結試驗了“臺階”防逃方法,效果很好。就是在田埂內側邊上再修一個臺階。寬20cm,比田埂低15cm,泥鰍躥至臺階上,很難再躥上田埂,從而達到防逃目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