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泥鰍具有分布廣、抗逆性強、易養殖等特點,且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素有“水中人參”之美稱。
1.場地選擇
養殖場地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質清新、無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土壤為宜;要求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正常。
2.池塘建造
(1)苗種池規格面積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應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0。池深80~100厘米,護板網用50×50(厘米)水泥板,池底鋪設腐殖泥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2)防逃設施養殖池周圍用網片、鈣塑板或水泥板做圍墻,以防蛇、鼠等敵害進入養殖區;在進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網布做欄網,以防泥鰍逃逸及敵害生物和野雜魚進入池塘。
(3)進排水設施進排水口應呈對角線設置,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設在魚溜底部,并用PVC管相接,排水時可調節PVC管高度以調節水位。
(4)魚溜(集泥坑)方便捕撈,池中設置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魚溜四壁可用水泥磚石砌成。
3.放養準備
(1)清整池塘泥鰍放養前10天,應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水面用1千克生石灰化漿后全池潑灑,消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體施入雞糞3千克或豬、牛、人糞5千克。
4.苗種投放
泥鰍苗下塘時間為每年5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當泥鰍長至3厘米時,要及時篩選分塘(密度為每平方米60~80尾)。放苗時盛苗容器內的水溫與池水水溫差距不能超過2℃,如泥鰍苗種用尼龍袋充氧運輸,則應在放苗下塘前作“緩苗”處理,將充氧尼龍袋置于池內20分鐘,等充氧尼龍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再緩緩放出苗種。
5.飼養管理
(1)前期培育泥鰍苗體長小于2厘米前,根據水色情況,適量追肥。追肥可用經發酵的豬、牛、雞糞等農家肥,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時,每20萬尾苗種用黃豆1千克磨成豆漿15千克,早晚潑灑投喂1次。
(2)后期培育泥鰍苗種規格達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喂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水溫15℃以上時,泥鰍食欲隨水溫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28℃以上,食欲逐漸減退;超過30℃或低于12℃時,應少投甚至停喂飼料。
6.日常管理
(1)調節水質每周換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為佳。
(2)巡塘檢查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和水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預防病害定期清洗飼料臺、做好飼料臺、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預防藥物。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敵害入侵及泥鰍逃逸,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
7.病害防治
(1)氣泡病癥狀:病鰍浮于水面,肚脹似氣泡。
防治方法: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發病時,立即加注新水,每畝(1畝=667平方米)用食鹽4~6千克化水后全池潑灑。
(2)車輪蟲病癥狀:病鰍身體瘦弱,常浮水面,體表黏液增多,鏡檢有車輪蟲。
防治方法:用0.7×10E-6濃度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3)赤鰭病癥狀: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紅、腐爛。
防治方法:用1×10E-6濃度的漂白粉全池潑灑。
當泥鰍長至體長5厘米時,完成泥鰍苗種培育階段,進入成鰍養殖階段。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