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江蘇省濱?h部分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的廢棄池塘、低洼地等進行修正、改建,發展庭院養鰍,實踐證明,它具有方法簡單、飼料來源廣、養殖成本低、飼養管理方便等優點,是農民發展家庭副業、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好門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現將庭院養殖泥鰍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鰍池建設
鰍池宜選擇在地勢較為平坦、通風向陽、進水和排水都比較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形狀可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以長方形、東西走向較好。鰍池面積因養殖方式及養殖水平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庭院養殖使用的鰍池面積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砌成,壁頂設壓口,壓口向池內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設有排水口,水管直徑1.5cm左右,同時在池邊設有溢水口1個,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與溢水口應用鐵絲網罩住,以防逃苗。鰍池內可種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等,以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另外,還可在鰍池周圍種植一些葡萄或絲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為泥鰍提供遮陽納涼的場所。
二、苗種放養
鰍種放養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徹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施用10kg/畝~15kg/畝的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物培育水體中的基礎餌料生物。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富、無病無傷、體色鮮亮,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況下,規格為體長5cm~7cm的鰍種的放養密度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同時可在鰍池中搭配放養5尾/平方米~8尾/平方米的鯽魚。
三、飼料投喂
泥鰍為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很廣,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天然的餌料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泥鰍的攝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3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投喂方法是在鰍池中搭建飼料臺,將飼料投放在飼料臺上,飼料要求新鮮、無污染、無腐爛、無變質,投喂時間一般在上午9時左右,投喂量以泥鰍在3小時~4小時內吃完為準。成鰍期,飼料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泥鰍生長、攝食情況等作出適當調整。殘餌要及時清除。
四、水質調控
鰍種剛入池時,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后隨著鰍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到應有的深度,平時淺一些,炎熱高溫時可加深一些,并經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天氣悶熱時,池水易缺氧,如發現泥鰍游到水面吐食空氣,應及時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五、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勤巡塘、勤作日記;早清塘、早開食、早放養(延長泥鰍生長期);看泥鰍活動和攝食情況、看天氣變化情況、看水質變化情況、看季節變化情況等決定飼料投喂量。
六、病害防治
力爭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可以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的發生。要及時清除鰍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
七、捕撈
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15℃,泥鰍攝食量降低,即可進行捕撈。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進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