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中文名:扁豆白絹病
別名:
病原中文名:齊整小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SclerotiumrolfsiiSacc.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扁豆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莖基部或葡匐于土表的枝蔓
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莖基部或葡匐于土表的枝蔓,致病部變褐腐爛,產生大量白色菌絲體和棕褐色近球形的小菌核。
病原形態特征:
Sclerotiumrolfsii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體白色透明,較纖細,老菌絲粗為2~8微米,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在PDA上菌絲體白色茂盛,呈輻射狀擴展。菌核外觀初呈乳白色,略帶黃色,后為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圓形,大小1~2毫米,表面光滑具光澤。菌核表層由三層細胞組成,外層棕褐色,表皮層下為假薄壁組織,中心部位為疏絲組織,后兩組織都無色,肉眼看去呈白色。有性態為Atheliarolfsii(Cruiz)Tu.&Kimbrough.稱羅氏阿太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菌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最適pH5.9。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寄主莖基部或根部侵入,潛育期3~10天,出現中心病株后,地表菌絲向四周蔓延。發病適溫30℃,特別是高溫及時晴時雨利于菌核萌發。連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667m2施用消石灰100~150kg調節土壤酸堿度,調到中性為宜,或大量施用腐熟有機肥。
(2)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銷毀。
(3)發病初期施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濕性粉劑1份,對細土100~200份,撤在病部根莖處,防效明顯。必要時也可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4)利用木霉菌防治自絹病。用培養好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Rifai)0.4~0.45kg加50kg細土,混勻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667m2lkg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發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