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3.接種培養待料溫降至28℃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器接入菌種,每瓶菌種可接30~40袋(瓶)。接種后及時把菌袋移入干燥、陰涼、避光條件的室內養菌。菌袋培育期初秋常會出現高溫氣候,因此要及時觀察袋溫、堆溫、室溫的變化,做好疏袋散熱,遮陽避光,防止高溫為害菌絲體。發菌培養室溫度控制不超26℃,空間相對濕度70%以下,防止地面潮濕。菌絲生長緩慢,加之袋口捆扎緊密,袋內缺氧時出現前端菌絲短而齊,呈絨毛狀,嚴重時出現黃色抑菌線,停止延伸。這時應將袋口扎繩松動或在距離菌絲前沿2厘米處打孔通氣。待菌絲走滿袋后,再扎緊袋口。培養35~40天,菌絲走到袋(瓶)底后,再繼續進行后熟培養30~35天。當菌絲由稀疏轉為濃白,形成粗壯的菌絲體,料面出現白色粒狀,并分泌淺黃色的色素時,即達到生理成熟。整個發菌培養的時間,在適宜環境下需要65~70天。
4.出菇管理將生理成熟的菌袋搬到野外溫室或大棚內,排放于架床上,轉入出菇管理。
(1)增氧。菌袋上架后應解開袋口,瓶栽的去掉覆蓋物,使氧氣透進菌絲體。栽培房棚加強通風,更新空氣,并噴霧空間,使相對濕度達85%。
(2)搔菌。打開瓶口或袋口的封蓋物,用抄種耙或搔菌機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形成中部略高的饅頭狀。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殘存的菌種塊上長出,并長出成叢的菇蕾,促使幼菇長成菌柄肥大、緊實、菌蓋完整、肉厚的優質菇。搔菌后在料面注入清水,2~3小時后把水倒出。這是一種干濕刺激誘成原基形成的一項技術措施。通過搔菌后菌絲由純白色轉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現一層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絨,這一色變稱為轉色,在適宜條件下歷時3~4天。
(3)催蕾。當出現原基時,空間相對濕度要求85%,可在瓶袋口覆蓋的報紙上噴水保持潮濕,同時降溫到13~15℃,并以8~10℃的溫差刺激;同時給150勒克斯光線照射。經過10~15天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現針頭狀灰褐色菇蕾。
(4)育菇。菇蕾出現后及時揭去覆蓋的報紙,溫度控制在15℃左右。并向地面和空間噴霧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噴水。室內濕度保持在90%左右。早、中、晚各通風1次,保持空氣新鮮。光照度500勒克斯,每天保持10小時光照菇質最佳。經10~15天管理,當菌蓋直徑長至2~3厘米,菌膜破裂時即可采收。整個生產周期為4個月左右。生物轉化率100%。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