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香菇屬真菌類食用菌,藥用食用價值很高,市場前景看好。陜西省干陽縣農技中心于1999年引進該技術在縣原種場試驗成功后,有曹家塬等10個村的44戶農民從事香菇生產。據6年統計資料,8至15年樹齡的蘋果園(包括桑樹園)每年平均每畝有500公斤的廢棄老樹和修剪枝條可粉碎成屑,生產鮮香菇625公斤,銷售收入2500元左右。
一、規模與形式
該技術適合單戶、聯戶生產,也可收購老樹、枝條辦場生產,規模從5000袋起至幾萬袋均可。
二、設施與原料
1.設施設備:搭建塑料拱棚,修建常壓滅菌爐灶、烘干爐灶,備好清潔水源;購置三相電動專用切屑機、噴霧器、接種箱及工具;購買聚炳烯食用菌培養袋若干米(或公斤),直徑12厘米,厚度0.045厘米卷裝袋,截成長55厘米即可;另備塑料扎口繩若干或熱封口機一臺。
2.四種原料:新鮮的蘋果樹或桑樹及枝條粉碎成木屑,麥麩,石膏粉,營養素。混合干重比以1000公斤為例:木屑840公斤∶麥麩150公斤∶石膏10公斤∶營養素5公斤。
三、季節與品種
袋料栽培香菇分春栽與秋栽兩種,以春栽秋冬收售效益最好。春栽從3月中旬起到來年3月上旬完成一個栽培周年,采菇5茬。春栽品種選用耐低溫型,要求栽培種的菌齡120~160天為最佳。
四、栽培生產8個步驟
1.配料裝袋:先把木屑、麥麩、石膏粉以及營養素按配方比例混勻,再加入適量的清水,調濕拌勻。即手捏成團,落地即散,pH值中性。把拌好的培養料用手工或裝袋機裝入塑料袋,一定要裝緊裝實,袋重以5.0~5.5市斤為宜,小心不要弄破袋子。袋口兩端可用細繩扎緊,也可熱封口。
2.滅菌接種:將裝好的袋子分層交叉擺進常壓蒸氣滅菌灶內,把鍋內水燒到100℃,并保持24小時以上,保證滅菌徹底。注意加熱水,防止干鍋或跑氣。滅完菌后的袋子,出爐后分撿出無破損的好袋放入消過毒的房內碼堆冷卻,當袋溫降到25℃左右時,在接種箱內接種。每個袋棒平均接種12處,孔深3厘米,接入棗核大小菌種一顆。每袋接種后用熔蠟封口。接種前袋子表面要用5%來蘇爾溶液消毒。
3.保溫培養:接種封口后的菌袋,立即移入消過毒的培養室內,整齊堆放。堆高以5~7層為宜。培養室內溫度穩定在25℃左右,室內要保持干燥通風,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暗光。當菌絲生長到4厘米左右時,要及時翻堆換位,并用消過毒的細針刺少量孔增氧。這一階段要注意防潮防霉,保持堆碼上中下溫度均勻。
4.刺孔上架:當菌絲長滿全袋后,從第10~15天開始對整袋刺孔增氧,放在室內或窯洞內越夏,溫度要控制在28℃以下;若在室外棚內越夏,應提前選好背風向陽的地方建好塑料拱棚菇架,棚上加蓋遮陽網。將刺孔后的菌袋搬進菇棚,上架排放。
5.轉色發育:香菇菌絲長滿全袋后,培養60~80天,就進入了轉色管理期。轉色標準為:棕褐色帶白點,菌皮不厚,菌棒重稍減。轉色期棚內的適宜溫度為20~24℃,要通過向地面噴霧使空氣濕度提高到85%~90%,同時需要散弱光和新鮮空氣。
6.催菇出蕾:轉色后期不要挪動菌棒位置,促使菌棒內菌絲體充分成熟。加強通風換氣,并用小刀片劃破菌袋,放掉袋內黃水。這一階段要特別注意防止病菌感染,采取挖除病變部位或涂抹藥水處理。感染嚴重時,挪出燒掉深埋。催菇采取早晚揭棚,中午捂棚,形成10℃以上溫差。催菇時間應掌握秋季氣溫降至18℃以下進行(一般在小麥播種期間)。對菌袋含水量較適宜的,采用振動拍打,使香菇菌絲斷裂加粗,產生菇蕾;對菌袋含水量較低的,可進行補水催蕾,補水后使菌袋含水量在50%~60%。
一般第一茬菇都要振動催蕾,后四茬不需要振動,只需補水后就可達到催蕾的目的。經過催蕾形成幼菇突起后,要及時割袋放菇。幼菇放出之后,要控制好溫度(8~18℃)和濕度(相對濕度85%),保證菇蕾正常生長發育。還要及時疏蕾,以株行距各6厘米為度。為了獲得高價位的花菇,可利用干濕交替法使菌蓋產生生理性龜裂培育花菇。
7.分茬采收、干制保鮮:香菇菌蓋直徑6~8厘米為優菇標準。采收時機為菌膜將破或剛破,菌蓋邊緣內卷形成“銅鑼邊”,菌褶已全部伸長,并由白色轉為淺黃色時。采收時要按大小分撿,分別銷售。對花菇要烘干外銷。第一茬采收結束后,通過養菌、補水等措施,重復第一茬管理方法,直至最終的第五茬香菇采收,整個周年生產結束。外銷香菇、花菇、鮮銷不完的香菇要及時上爐烘干,按大小和質量分級,分別裝在專用保鮮袋內批發(例如:河南、四川等地)。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