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3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貴州盤州市娘娘山舍烹村村主任陶正學:
讓周邊鄉親都步入小康
本報記者 王新偉 通訊員 葉利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對于貴州盤州市娘娘山腳下的村民們來說,他們的夢想就是能過上小康生活。在娘娘山舍烹村,村主任陶正學的夢想是看到周邊老百姓都步入小康。
小康夢,是老百姓的夢想,也是陶正學的夢想。
貴州烏蒙山深處的娘娘山,是盤州市邊遠貧困山區,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下坡全靠趖,一年種糧半年挨餓。陶正學就出生在這里。
陶正學16歲那年離開家鄉外出打工,開過貨車、辦過選煤廠、入股過煤礦,也經營過酒店,經過30多年在外打拼,他成為村里最先富裕起來的人。為改變家鄉貧困面貌,陶正學先后在村里修路、建學校、捐資助學,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
2012年5月份,不顧家人反對,49歲的陶正學帶上所有資產回到家鄉,成立了“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園區”,以“致富一片、帶動一方”為宗旨,打造農旅一體化產業園區,通過農旅一體化發展,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他是老板,失敗了不怕,但我們老百姓輸不起。”在動員會上,村民提出質疑,不敢把土地讓出來。
“如果項目失敗了,最多是我傾家蕩產,但如果成功,我們大家今后的生活就好了。”為了帶動村民,陶正學主動墊資讓村民入股,發動了465戶村民籌集730萬元資金入股合作社并占股73%,他自己只占27%的股份。這樣的舉動,讓村民們打消了顧慮,修路,引水,種刺梨、藍莓、獼猴桃,建景區,轟轟烈烈的園區建設開始了。
家鄉的變化,讓村民們喜上眉梢。村民廖國云說:“我們以前要走4個小時才能坐上車,吃水要走1小時路程去挑。真沒有想到,陶正學這樣舍己為民,真心帶著我們脫貧。”村民們從懷疑到支持再到積極參與,從沒想到會過上小康生活,入股合作社當股東,在園區工作拿工資,上班還乘坐公交車、食堂有免費午餐,真正過上了桃園般的小康生活。
在不斷發展中,娘娘山也逐步摸索出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農業產業園區面積突破14.2萬畝;2252萬元財政扶持資金轉換為村集體和老百姓持有的股權,2800多人成為股東,990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帶動娘娘山8個村8875名群眾共同發展,成為中國“三變”改革發源地。
短短5年時間,靠天吃飯的娘娘山變了。產業、景區從無到有,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700多元增加到1.2萬元,1161名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他們探索出的農村“三變”改革做法,在全國得到推廣。
“娘娘山下好風光,銀湖美景賽天堂;八村聯盟創大業,萬人結對奔小康。”娘娘山發展了,陶正學卻從億萬富翁變成“兩手空空”的致富帶頭人。身上多了村主任、聯村黨支部書記頭銜,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農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貴州省脫貧攻堅奉獻獎。
為讓園區的村民干得舒心、吃得安心,聯村黨委在陶正學的帶領下,對村民實行精細化服務:村民每天可乘坐公交車上班,中午提供一頓免費可口的午餐,在家門口成為“上班族”,村民賺錢、顧家兩不誤。
聯村黨委還以“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的發展理念實施生態產業建設。如今,石漠化的山上種了刺梨,爛河灘被改造成優質獼猴桃基地,爛河道變成綠地寶地,陽光金果園區變成景區,生態產業走上了循環發展的快車道。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