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6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何 勇
9月6日上午,在遼寧綏中縣加碑巖鄉王臺村富國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發酵棚內,村黨支部書記吳冰正和村民們一起忙活,采摘菌棒上成熟的木耳。
“村里平整土地稀少,所以就引進了掛袋立體栽培技術,土地利用率是擺地木耳的4倍,且木耳上市要提前兩個月左右,每個菌棒的產量比擺地木耳多出一錢到兩錢,幾十萬袋菌棒增產效益非常可觀。”吳冰說,“我要做的就是帶著鄉親們好好干,讓大家多賺錢。”
吳冰今年28歲,是個“90后”,雖年輕,村民對他的評價卻是“很老到”:有能力、有魄力、有眼光。
2009年吳冰應征入伍,先后做過炊事員、通訊員、干事,還被選送到士官學校深造,其間多次受過嘉獎。2014年12月,他退伍回鄉創業。2015年12月,王臺村換屆選舉,25歲的吳冰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王臺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山多地少,地理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是綏中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接過擔子,吳冰感到肩上沉甸甸的,他決心要為鄉親們找到致富路子。
幾經考察,吳冰帶著村民成立了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號召村干部、黨員和先進村民代表投資入股。合作社總投資200多萬元,購進先進設備,引進木耳掛袋栽培技術,建成年生產規模100萬袋菌棒的木耳生產基地。同時,他們還引進了香菇、平菇、靈芝等菌類生產技術,消除發展項目單一化的風險。
合作社成立,吳冰是最大的股東。為了籌集資金,他四處借錢、跑貸款,將退伍安置費一分不留全部搭進了合作社。木耳基地起步就是11棟大棚。2017年合作社掙得第一筆收入143萬元,分紅14.3萬元,建設及生產人工費用近100萬元。目前,合作社入股戶數已經增加到229戶。
帶著全村1450口人的希望向前奔,吳冰致富方法不止一個,他又搞了農村旅游。
借綏中西部旅游開發之機,依托山村如畫的自然優勢,吳冰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游。他籌資數百萬元,打造繪畫寫生攝影基地。此外,旅游度假村的“宿舍式山莊”和“餐飲食堂”開創了新的旅游經營模式。
2017年,山莊實現收入63萬元;此外,他還發動村民開辦了10個農家樂,實現年經營收入15萬元左右,帶動當地山貨、畜禽產品等特產收入3萬多元;靠旅游發展,村民一年的收入達33萬元。
一位脫下軍裝的“90后”村支書帶富了一個村,兩個致富產業讓鄉親們腰包鼓起來。目前,全村120戶220人脫貧摘帽,村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2800元增加到3700多元。“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下一步,我們要把木耳產業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做大做強,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吳冰信心滿滿。
(王 英參與采寫)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