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2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 劉強
黨的十九大以后,為了準確把握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新戰略的實態,摸清在推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原農業農村部農研中心研究員、國務院參事劉志仁和相關的調研組先后赴安徽、福建、廣西、遼寧、山東、四川、廣東及河北等省區實地調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已經調研了12個省區。他說,鄉村振興戰略,人氣、人才、人心,一個都不能少!
首先是人氣問題。劉志仁在調研中發現,部分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對鄉村振興戰略反響不大,基層干部信心不足,農民精氣神不佳。從整體上看,缺乏振興鄉村的積極性與內進動力,“等、靠、要”老思潮有抬頭傾向。
如何調動基層干部群眾以極高的熱情投身于鄉村振興之中,各級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實實在在的惠民措施,盡快扭轉冷冷清清的局面,這是當前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一些地方組建“振興鄉村工作隊”深入農村宣傳鼓動,為農民排憂解難,已取得良好效果。
再次是人才問題。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并實現良性循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而人才是這一基本原則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農村人才狀態令人堪憂,而且近20年來人才流失從未停止,呈現愈演愈烈之勢。雖然各地下大力氣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但效果仍待觀察。
劉志仁認為,鄉村振興,光靠外來輸入人才是不夠的,農民工應是吸引人才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從調研的情況看,農民工中已涌現出許多農村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尤其是“進不了城,又不想回鄉”的新生代農民工。如果各級政府制定鼓勵他們返鄉創業的優惠扶持政策,他們依然會回到農村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農民工返鄉創業已成為一股潮流,各地政府應當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同時,目前四川、山東、河南、江西等省采取定向培養農村人才的辦法,培養的農村人才中不僅有農業技術方面的,還有醫療、教育等其他領域的,這樣的做法也值得借鑒。
還有人心問題。千方百計提高政策落地率是取信于民的關鍵。據有關部門統計,從各領域的政策落實情況看,“三農”政策的落地率偏低。究其原因,不外乎農民及基層干部呼聲低、落實政策能力所限以及輕農思想干擾等。政策落地率低,不僅延緩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速度,還會損害黨和政府在農民心中的形象。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中央、國務院已制定了中央一號文件,各有關部門也將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必須建立嚴格的追責制,全面監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項政策及鄉村振興規劃的落地情況。
除了人氣、人才、人心外,劉志仁還特別講到了農民組織建設問題。
2017年12月中旬,國務院參事室國情調研組去廣西百色市考察由國有大型企業華潤集團與百色市共建的“華潤希望小鎮”,切身感受到建立農民自己組織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百色“華潤希望小鎮”位于百色市右江區永樂鄉,轄4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有348戶1428人,是華潤集團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探索解決“三農”問題,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而捐建的首個“希望小鎮”,也是廣西目前建設規模最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
小鎮在組織重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建立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實行城鎮社區化管理;創建“農事村辦”服務平臺,實現網絡化辦公,居民實現辦事不出村;推行“四議兩公開一報告”“居民議事會”民主管理模式,不斷提高居民自治水平。目前,小鎮逐步走上了科學發展道路,成為“宜居、人文、活力”之鎮。
劉志仁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改革碩果累累,但也不乏缺憾,農民組織建設相對滯后便是其中之一。“華潤希望小鎮”提供的不僅是一種健全農民組織的方式,同時還充分說明了這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一個關鍵。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