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8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李仁虎
一堆黑木耳在架子上晾干,旁邊是兩個大棚,大棚里懸掛著2萬袋黑木耳菌棒,圓柱形菌棒吐出長短不一的木耳。64歲的張秀榮一邊忙著察看菌棒,一邊指揮兩手殘疾的兒子干活。
在不大的客廳里有一排柜子,柜子上擺放著張大媽各種包裝的黑木耳,柜子旁邊是開機的電腦。進入秋季,張大媽要為網上銷售木耳做準備。
張大媽種黑木耳源自一段心酸的往事。2000年7月的一天,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河西辦事處回民村,張秀榮的大兒子劉振雷和伙伴在河邊玩水,伙伴心臟不好要沉到水里,他把伙伴往岸上推,救起了同伴,自己卻滑進深坑,獻出了23歲的生命。原來性格內向的劉彥榮十分悲痛,患上了抑郁癥,常常一個人獨自去山里,一待就是幾天。在張秀榮的照料下,丈夫的病情有所好轉。就在這時,2011年,二兒子在外打工發生意外,雙手殘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立時陷入貧困。
全家的重擔落在了張大媽一個人身上,她夢想著走出絕境。2014年,扎蘭屯市黑木耳產業發展辦公室來村里宣講種植技術。聽說種木耳能掙錢,張大媽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用自家的2000元和借來的7000元,在村里第一個種起6000袋黑木耳。
母子起早貪黑,精心種養。黑木耳辦技術人員不辭勞苦,悉心指導,當年凈掙9000元。張大媽堅強不屈的事跡越傳越廣。2015年,扶貧部門的一個基金會發起眾籌12萬余元,幫助張大媽建起兩個大棚、一個涼棚等。張大媽當年掛袋2萬菌棒,凈收入3萬元,一舉脫貧。
自己脫了貧,張大媽惦記著全村的貧困戶。她把收獲的木耳送到村民家里,宣傳種木耳的好處。同村的鐘鳳秋一家3口,女兒上大學,丈夫患有精神病,因為本人是村干部不能當貧困戶,但實際比貧困戶還困難。張大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決心幫她一把。
2015年,張大媽手把手幫助她種木耳,當年純收入7000多元。第二年,鐘鳳秋的種植規模由5000袋發展到1.5萬袋,去年發展到2萬袋,純收入近3萬元。“這娘倆特別熱心,過兩天就過來幫助消毒、澆水、遮陽!辩婙P秋說,“我有時村里的事情忙不過來,木耳全靠張大媽打理。”
張淑霞老兩口有病,干不了重活。熱心的張大媽主動找上門,動員幫助種木耳。2017年純收入1.5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善良的張大媽把每個貧困戶掛在心上。2015年,張大媽說服帶領5個家庭貧困的姐妹一起種木耳,到每個家庭當面傳授指導,當年5戶都脫了貧。2016年和2017年,張大媽分別帶動6戶和7戶種木耳穩定脫貧,今年又帶動11戶脫貧致富。
電子商務給張大媽的木耳銷售插上了翅膀。2016年,扎蘭屯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張大媽參加了10多次培訓,掌握了拍照片、制網頁、發郵件等技術,在手機和電腦上銷售產品。“如今,80%的產品都是微商銷售。”張大媽自豪地笑道。
鐘鳳秋說:“張大媽不僅幫助我們種木耳,還幫助我們賣木耳。去年10月,我晚上加班回家被電動車撞得腰椎骨折,兩個月起不了床,正是銷售旺季,心里上火,張大媽幫我把2000斤木耳全賣出去了。”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交口稱贊張大媽,一位年輕的婦女哽咽道:“60多歲的老太太這么堅強,還帶動大伙兒脫貧致富,我們佩服!”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