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5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他用公心贏民心
——記陜西省黃陵縣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上)
本報記者肖力偉 胡明寶
“作為一名索洛灣村人,我感覺很幸福,因為我們村有一個‘好支書’。”陜西省黃陵縣雙龍鎮索洛村村民余義江說。
余義江口中的“好支書”就是柯小海,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國勞動模范,陜西省黃陵縣雙龍鎮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18年來,柯小海帶領索洛灣村干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實現集體經濟積累1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9萬元。
近日,記者走進索洛灣村,見到在柯小海和他團結帶領下的群眾,了解了一個昔日貧困落后的窮村,如何建成遠近聞名、經濟富裕的文明村。
“這家伙選上會把村子都賣了。”
索洛灣村地處陜甘交界,位于黃陵縣城以西47公里的大山深處。過去,這里僅以種植玉米為生,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仍然還是缺衣少糧,群眾大多住的是土窯洞,人均收入不足800元。
由于年齡小,缺少基層工作經驗,2000年柯小海上任時并不被村民看好。很多村民議論說:“這家伙選上會把村子都賣了。”這無疑給年輕氣盛的柯小海潑了一盆涼水。
“群眾認可的干部才是好干部。”柯小海初任村干部的第一關,就是要得到村民的認可與支持。“過去經常聽村民講哪個村修了一條路,都夸人家的村干部真行!”這給柯小海一些啟示:“只要肯干事,群眾還是擁護的。”
于是,柯小海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然而,柯小海的這一決定就遭到了群眾的集體反對。經過了解柯小海才知道:“過去群眾被村上收錢收怕了,修路就要收大家錢,群眾當然反對。”
柯小海向群眾承諾:“修路不向群眾收一分錢,只需群眾投工投勞。”柯小海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再加上自己墊資,最終修起了一條通村水泥路。“這條路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也讓干部群眾擰成了一股繩。”柯小海說。
接下來,柯小海又謀劃著為村里翻新學校。“村里的學校破爛不堪,頭一抬就能看到天,最大的窟窿牛都能鉆進去。”柯小海說,“當時村里沒有一個在外邊工作的,只有4個高中生,必須提高群眾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
由于缺少資金,柯小海只能親自投工投勞,每天在工地參與建設,在工地上學會了泥瓦活、木工活,用了46天時間建起了10間校舍。“在別人看來最少要花20萬元的事情,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僅花費了3.6萬元。”
通過修路,建學校,讓柯小海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也把群眾的心聚到了一起。這為柯小海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致富,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咱們村啥時候也能發上米面油?”
“由于山高溝深,可利用耕地有限,僅靠種植糧食作物很難解決溫飽。”于是,柯小海帶領大家進行川道開發,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過去單一種植玉米調整為種植藥材、木耳、香菇等經濟作物。另外,村集體還建立了秦川牛養殖場,按戶輪流為養殖場提供草料,每戶一次500斤。
從分散經營到集約發展,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從傳統農業到品質農業,索洛灣村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解決了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但是,由于發展空間有限,索洛灣村百姓的“錢袋子”還沒有鼓起來。
為了取到致富真經,柯小海自掏腰包,走南闖北考察學習。2004年,柯小海帶領群眾到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南街村考察,當看到南街村百姓從村集體領米面油后,就有群眾問柯小海:“書記,咱們村啥時候也能發上米面油?’”
“面對鄉親們的信任與期盼,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沉甸甸的責任。”柯小海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索洛灣村群眾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從南街村回來后,柯小海將發展重點聚焦在壯大集體經濟上。索洛灣村按照“支部創強引領、黨員創業示范、群眾創收致富”的發展思路,先后帶動村民投資建立農業開發公司、土特產專業合作社、汽車服務公司等,實現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
“要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柯小海將集體收益的60%用于村民分紅,并從剩余的40%里拿出一大部分用于公益事業。“索洛灣村不僅發上了米面油,還為群眾發放電視、電腦、冰箱等家用電器,為群眾繳納個人醫療、養老保險,并組織群眾到外地學習參觀。”柯小海告訴記者,“自2005年以來,村集體累計投入800多萬元用于公益事業。”
“書記你說咋干我們就咋干!”
2005年,黃陵礦業集團二號煤礦落戶索洛灣,每天上百輛運煤的車輛浩浩蕩蕩從村邊經過。一心為索洛灣村謀發展的柯小海敏銳地捕捉到了機遇:“這么多運煤的車停在哪兒?誰來為他們服務?”于是,柯小海就提出以“村集體控股、全體村民入股”的方式修建大型停車場,為運煤車輛提供停車、洗車、維修等一系列服務。
“柯書記,你就說咋干,我們都聽你的。”柯小海千方百計為百姓謀福利,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了大家的支持,他火速行動,建成年收入400余萬元的停車場、洗車場。在隨后幾年里,他不斷挖掘市場空間,帶領本村及周邊村子組建運輸公司,年收入達到1000余萬元。
“小海年輕敢為,腦子活,更可貴的是他沒私心。”與柯小海搭檔10多年的索洛灣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張朝軍說。在村里人看來,從“娃娃支書”到一步步贏得信任,柯小海憑的就是一顆“公心”。
“多年來,索洛灣村級產業一步步轉型升級,集體經濟一步步發展壯大,群眾生活一步步奔向小康,在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有一個始終不變的信條,那就是堅持為民服務的初心從未改變。”柯小海正是以這樣的信念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在默默堅守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