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5 作者:佚名 來源:科技日報
馬維維
聽說是省里派專家來支持當地扶貧,吉林省檢察院駐龍井市老頭溝鎮泗水村第一書記王利斌高興地握著郭金瑞的手說:“你們來了,我的心就有底了。你看我的牛場、蔬菜大棚、木耳基地都建得這么好,可農業我不懂啊。有了你們,這回怎么整就有盼頭了。”
吉林省龍井市是全國貧困縣(市),是朝鮮族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為了發揮吉林省科技人才優勢,將科技成果向脫貧攻堅一線匯集,吉林省組織部日前選派了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郭金瑞、劉亮和李旭三位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龍井市老頭溝鎮支持當地的扶貧攻堅工作。
當地返鄉創業的安本平找到郭金瑞。“郭老師,我17歲離家去外地創業快20年了,每年回來看到家鄉總是灰土土的樣子心里很不好受,我想帶鄉親們走一條特色農業的致富道路,但農業科技我不懂,你是省農科院的專家,農業最新最好的技術你們都有,你得幫我。”
兩周時間,走遍22個行政村
在做好對接后,作為工作組組長的郭金瑞就開始工作了。鎮里沒有宿舍他就在辦公室里簡單地搭張折疊床。郭金瑞說,搞農業的人都不怕苦,就怕好技術沒有用武之地。“組織派我來的目的是扶貧,不是圖享受,我最著急的是不了解本地情況,這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頭溝鎮有22個行政村,他用了兩周的時間走了個遍,對全鎮農業生產情況進行了梳理后發現,當地務農人員以中老年人居多,新技術采納速度明顯低于吉林省中部地區,作物新品種更新換代慢,水稻主栽品種還是10年前審定的品種,導致糧食產量連年徘徊不前;生產中對自然災害應對的意識和能力弱,在近兩年的極端氣候條件下生產遭受了極大破壞,很多農戶甚至達到種地致貧的程度。
郭金瑞意識到,提高農民科學種田能力、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是解決當地農業增產增收亟須解決的問題,是解決因地致貧的主要手段。
一天兩頓飯,早晚趕黑走
吉林省鎮賚縣噶什根原來是著名的鹽堿土大平原,吉林省農科院三代科研人員駐扎在噶什根將一片寸草不生的堿巴喇變成今天的稻米魚鄉。這次郭金瑞等三人來到老頭溝鎮,心里早早地就想好了,要弘揚噶什根精神,做好科技扶貧工作。郭金瑞說,這半年來,每天都駐在鎮里,扎在村上,早已習慣了“一天兩頓飯,早晚趕黑走”的生活。
在一次實地勘察中,郭金瑞發現當地有一個由政府扶貧資金建設的牛場。建設之初當地對未來的前景很看好,可由于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有些設計不合理,這個牛場竟成了當地的雞肋。了解到這個情況,郭金瑞和李旭與牛場的負責人就天天蹲在牛棚里想辦法,一蹲就是一小天,渾身又濕又臭自己沒感覺,可牛場什么時間開天窗、開多長時間,多長時間除一次糞便,能達到除濕排氣還保溫的效果,他們都精心計算,終于把牛棚里溫度和氨氣濃度改良成了正常標準。
牛場好了,黃牛又出現了問題。經過幾天的觀察,郭金瑞發現,由于缺少經驗,黃牛的飼料配比原來是牛場工作人員隨意調制的。看到這個情況,科特派們立即為牛場提供了科學的飼料配方,并且連續幾天到現場跟蹤牛的增肥育肥情況。現在牛場工人一看到科特派來牛場,全都激動地豎起大拇指說:“干啥都得相信科學呀!”
改變農民意識,從根源上脫貧
延邊大米好吃全國聞名,特殊的氣候條件和水質培育了優質的稻谷品質。老頭溝鎮有水稻田13000余畝,都是優質水稻生產田,但種植品種單一,種植結構不合理,自然災害頻發,產量、品質都難以保證。
郭金瑞告訴記者,作為科特派,在科技扶貧過程中不會僅限于更新幾個品種,推廣幾項技術,還要轉變農民的思想,為當地留下可以持續發展的產業化發展鏈條,將當地的水稻形成具有明顯特色的稻米品牌,成為老頭溝鎮、龍井市甚至延邊州的一張名片。這可以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作出貢獻。
老頭溝鎮還是吉林省的蘋果梨之鄉,但近年來蘋果梨市場價格下滑很大,果農的收益受到很大損失。郭金瑞得知情況后,馬上與吉林省農科院果樹所聯系,邀請專家為果農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得知有的農民要調節種植結構,他就從單位引進了谷子、高粱等作物新品種免費發放給大家……
郭金瑞、劉亮、李旭三人每次面對農民時總是有說不完的大白話,他們總說:“不要叫我們專家,我們是農民的孩子,農村就是我們的家。”郭金瑞告訴記者:“這次科技扶貧工作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鍛煉,我們十分珍惜有這次機會參加精準扶貧一線工作。科技扶貧工作剛剛開始,但我們有信心完成組織交給我們的這項光榮任務。”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