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5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要讓娘娘山“銀子用馬馱”
“全國十佳農民”陶正學的“鄉村振興夢”
在貴州境內、烏蒙山脈南端,有一座海拔2319米的山峰,人稱“娘娘山”。山腳下的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聚集了漢、彝、苗等8個民族,“頭頂娘娘山,腳踏六車河,誰人識得破,銀子用馬馱”是當地流傳的一句順口溜。
對于世代“土里刨食、靠天吃飯”的娘娘山人而言,“銀子用馬馱”的日子曾只是一個傳說,但因為一場改革、也因為一個人,傳說開始照進現實。
“煤老板”返鄉探索“股份制”
今年55歲的陶正學,是土生土長的舍烹人,也是舍烹最先富起來的人。16歲就外出闖蕩的他,當過大貨司機、開過鉛鋅礦、辦過洗煤廠、入股過煤礦。經歷煤炭“黃金十年”,陶正學成了“銀子用馬馱”的億萬富翁。
但在2012年,有心回報桑梓的陶正學決定轉型——從熱門的煤炭轉到冷門的農業。憑著對家鄉的了解和多年的經營經驗,陶正學敏銳察覺到舍烹窮在一個“散”字:資源散、資金散、思路散,必須找條紐帶把村里有限的“山、水、地、人、錢”串起來。
這條紐帶就是“股份制”。陶正學開始在娘娘山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2012年5月,陶正學發起成立普古銀湖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2000萬元,其中73%的股份由村民認領,每股20萬元,農戶自籌一半,陶正學墊資一半。自籌有困難的,可從陶正學處借本金,再用勞動報酬等償還墊資。隨后合作社在成立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時,又鼓勵村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公司。
通過“三變”,村里的生產要素由“散”到“統”,村民通過“入股”也可獲得三份收入:務工收入、土地租金、按股返利。
村民成了“工薪族”和“股東”
天蒙蒙亮,娘娘山濃霧彌漫。住在山腳的陳小海已洗漱利索,套上印有“銀湖環衛”字樣的橙色馬甲,步行到村里的大食堂吃工作早餐。7點整,她和同事們分散到各自的工區,開始一天的工作。
“一天干五六個小時,活兒不累,食堂還包三頓飯。”今年58歲的陳小海種了一輩子地,沒曾想到老了手里的工具從鋤頭換成了掃把,成了旅游公司的環衛工人,每月能領1200元工資。
“正學這幾年出了大力、幫了大忙,跟著他干準沒錯。”陳小海很享受現在的生活,一是有兒孫常伴左右,二是在晚年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沒給兒孫添負擔。
由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為經營主體的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覆蓋了舍烹在內的8個村。過去5年,有5000多名農民入股成了股東,近千名像陳小海這樣的農民進入園區成了產業工人,近9000人通過分紅和就業實現增收。
農業是“關不了門的生意”
近年來,園區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8個村2萬余畝荒山、土地整合后改種了刺梨、藍莓、獼猴桃等特色經果,閑置的山溪、水塘也被打造成了特色景點。
“‘三變’讓娘娘山沉睡的資源活了,村民參與建設發展的積極性更強了。”普古鄉黨委書記徐天和介紹,2012年以來,陶正學累計帶動近4000人脫貧,8個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倍以上。
陶正學的努力贏得了村民的擁戴,也得到了外界的認可。2012年以來,他先后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2016年獲評第三屆全國十佳農民。“以前開礦,生意不好可以關門,現在做的是關不了門的生意。”這位多數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坦言,壓力比當初轉型創業時還大,“關系8個村、近萬村民,容不得半點差錯”。
“大家伙兒的腰包鼓了,但離‘銀子用馬馱’還遠著哩,村里的產業布局好了,但離鄉村振興的要求還有差距。”在將傳說照進現實的路上,陶正學將結合“三變”改革,在創新鄉村治理上大膽嘗試。(記者劉茁卉、潘德鑫、馬卓言)據新華社貴陽4月3日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