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趙淑紅 蘆曉春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一個餐飲人的“三農情懷”
——記北京烹飪協會副秘書長王云
趙淑紅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蘆曉春
都說餐飲業離不開柴薪煙火繚繞,可身為餐飲人的王云身上卻自有一股雅致與精細的文人之氣。他著書立說,研究中國餐飲的歷史文化、烹飪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這樣一個帶有學者氣質的烹飪大師,在年過半百后,如今已是北京烹飪協會副秘書長,他只需指點徒弟、激揚文字,就可以坐收名利。
但是王云,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活法,他用腳底板去丈量廣闊的農村大地,讓豐富的物產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他用專業的技術和創新的思維,點亮農民增收創富的夢想。
為幫農民富起來,初做義務“對接員”
說起王云與“三農”的淵源,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那時,京城餐飲剛剛興起開業熱,王云除了給廚師辦班講課外,就是負責去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農村給餐飲企業招人。看到農民們艱難的生活環境,王云的觸動很大,因為自小也是在京郊長大,他懂得最好的解決法子就是農民能外出務工。于是,王云暗下決心,發誓要在日后的涉農工作中盡心盡力。
那個時候,王云有一個BP機,其號碼在餐飲業幾乎無人不知,它甚至還出現在了電線桿的“小廣告”上。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這恐怕也是王云能夠想到的最好的“幫扶脫貧”的辦法了。
但是,光是幫忙招工,并不能從根子上解決農民貧困的問題,于是,王云開始留心幫助農民、幫助農村尋找增收的路子。一直以來,農民辛辛苦苦種、養出來的產品苦于找不到銷路,而餐飲業卻需要各地的名優食材。于是,他想到要把農民的好產品與餐飲業對接起來。在信息不發達的歲月里,他干脆自己跑腿,成為搭建廣大農戶和餐飲業者之間的便捷橋梁。
2016年,在一次考察錫盟時,王云找到了錫林郭勒盟特產的蘇尼特羊,雖然是限量養殖,但是一年僅幾千頭羊的銷路卻困擾著當地牧民。王云得知后,馬上回京組織餐飲企業代表來錫盟調研食材。完成對接回到北京后,王云精心策劃了一場“京津冀百位廚師長錫盟羊肉菜技能大賽”活動。大賽的每一個環節,他都投入極大的心血。最終,這場大賽在餐飲界和北京市場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蘇尼特羊肉經此一戰,在京成名。
教農民做精品農家菜,讓京郊困難村“摘窮帽”
隨著京郊旅游品質升級,傳統的農家菜不管是外形還是口感,越來越不能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求。早在2015年,王云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并著手調研,開始進行京郊農家菜品質升級的課題研究。
通過考察,針對京郊休閑農業餐飲的現狀,王云率先提出了“讓傳統老菜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將傳統菜品本土化,并親自入戶指導,手把手地傳授給農戶們。在他的指導下,十三陵鎮仙人洞村結合本地特色,率先打造出一座“素食文化村”,村里現有十幾戶農家宴成了專門經營素菜的特色餐館。如此,一個大山里的貧困村成為昌平區休閑農業餐飲的一張靚麗名片,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從2016年9月開業至2017年5月,共接待游客2.3萬人次,取得直接經濟收入115萬元,村子也一舉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此后,按照北京市烹飪協會和北京市科協的工作安排,王云對口幫扶昌平區黑山寨栗蘑合作社栗蘑菜品的研發。那段日子,王云幾乎每周都往山里扎,可謂是風雨無阻。他反復的利用干、鮮栗蘑研發出近百道栗蘑菜品。除本人研發外,為了更好的推廣栗蘑菜,他還邀請在京的一些著名烹飪大師共同研發菜品,成功地推出了“栗蘑宴”,獲得市旅游委舉辦的“品鑒大賽”金獎,被昌平區其他種植栗蘑的村鎮甚至河北遷安等地廣泛學習和采納。
潛心研制特色餐飲,為休閑農業增添“味道”
說起王云服務休閑農業特色餐飲的成功案例那可多了,單就這既可愛又令人畏懼的蟲子,就被王云琢磨出了許多名堂。
在參加首屆全國昆蟲產業大會時,王云結識了山東農業大學著名的植保專家劉玉升教授。與此同時,劉教授的重點課題――“黑色循環農業”也引起了王云的極大興趣。這一課題的研究重點是將“秸稈、
人畜糞便、餐廚垃圾等粉碎、發酵,利用養殖場的昆蟲吞噬,其排泄物作為種植蘑菇的培養基”。王云發現在這一環節里,可以讓農民學習利用多余的昆蟲制作昆蟲菜品,開發“昆蟲宴”;利用種植的蘑菇開發“蘑菇宴”,從而帶動農民致富,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正是瞅準這一時機,他潛心研制出多種昆蟲系列菜肴,通過在山東臨沂地區很多休閑農業園區進行推廣,使當地農民收到了較好的經濟實效。
近年來,王云利用所學并以振興中國“京菜”為契機,為休閑農業餐飲增添了許多新內容,這其中既有傳統老菜,也有地道的京味,還有結合時尚、健康元素開發出來的新品,深受市民喜愛。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王云邀請多位知名烹飪大師協助北京市旅游委針對傳統老菜進行“百千萬培訓工作”。他還結合休閑農業餐飲特點,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為北京市多個部門舉辦過多場業態培訓,講解休閑農業餐飲的發展與提升。王云還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如他參與策劃的“西峰山小棗文化節”,通過媒體廣泛宣傳,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把村里的鮮棗銷售一空。
在朋友和同行的眼中,王云每天都忙忙碌碌,為農民的事情而奔走,一些跟他同一級別的大廚表示不能理解。對此,王云淡然一笑:“傳承餐飲文化,是我的使命,服務三農,是我的情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