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5-11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奮力譜寫扶貧協作的“首善答卷”
——北京市2019年脫貧攻堅考核居全國前列之解析
日前,中央下發2019年脫貧攻堅考核通報:北京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綜合評價為“好”,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北京扶貧協作的河北、內蒙古在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綜合評價為“好”。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之年,北京用好成績展現了堅決助力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力和信心。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帶來的新困難、新挑戰,信心比黃金更珍貴!
信心來自一個“干”字。過去一年,北京投入財政資金65.44億元,社會捐助16.3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839個;選派掛職干部2252人,培訓各類人員9.75萬人次;銷售扶貧產品總額177億元;助力39個旗縣摘帽、50.6萬貧困人口脫貧……枯燥的數字,背后是全市上下共同拼搏“干”的明證。
北京市扶貧支援辦黨組書記、主任馬新明介紹:“北京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扶貧支援作為光榮的政治任務、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分內之事,始終樹牢首要意識,堅持首善標準,發揚首創精神,發揮首都優勢,爭創首位效益,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首要意識“打硬仗”——市領導以上率下統籌推進,全市相關單位“一盤棋”聞令而動
2019年,北京市領導班子開展了一輪密集調研,坐標是內蒙古、河北等北京扶貧協作地區。同樣,各區主要領導也積極主動到結對旗縣對接工作,進村入戶,送暖問需。
脫貧攻堅戰是一場硬仗,需要主要領導以上率下的高位推動,落實“看北京首先從政治上看”的要求。為此,市委書記蔡奇、市長陳吉寧親自抓,四套班子共同抓,各級各部門協同抓,全年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扶貧支援領導小組會等21次,研究推動扶貧支援工作。市領導召開京蒙、京冀高層聯席會議7次,定期研究推動工作,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年度項目落實見效。
高位統籌推進下,北京扶貧協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首先,在頂層設計上,制定實施20多項制度。成員單位由46個擴大到55個,設立10個專項工作組,加大統籌協調重點工作力度。其次,在工作體系上,架構起組織、政策、動員等8大工作體系。同時,市紀委市監委會同市扶貧支援、審計、財政等部門組成5個檢查組,開展扶貧支援工作專項檢查,督促工作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通過年初給各相關部門下達職責清單、任務清單和問題清單,工作責任得到層層壓實。在全市扶貧支援成效考核中,80個先進集體和150個先進個人得到市級表彰,激發了全市支持參與扶貧支援的工作熱情與干勁。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類歷史的偉業,人人都是參與者、行動者。為此,北京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構建全市“一盤棋”的大扶貧格局:3200多個學校、醫院、鄉鎮、行政村扎實開展結對幫扶;市屬媒體深度參與扶貧,捐助公益廣告時段資源9.7億元,動員1.3萬家社會組織、28.9萬名愛心人士參與幫扶。
首善標準“補短板”——精準聚焦“三保障”,破解受援地民生之困
對口扶貧支援工作,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在“精準”二字。要想做到精準,首先看貧困地區急需什么。多年的扶貧實踐表明,教育、醫療、住房是貧困地區最大的民生短板。
2019年,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會同受援地全面排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做好資金項目傾斜的同時,北京市追加2億元支持河北、內蒙古補齊短板,其中面向河北的3000萬元全部用于解決“三保障”問題。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北京市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持續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并發揮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的優勢,創造性開展教育扶貧工作,與貧困地區共享北京優質教育資源。2019年投入2779.8萬元支持38個教育扶貧項目,資助貧困學生、改善貧困鄉村辦學條件,開展京蒙、京冀之間教師雙向交流,培訓2.45萬人次,在提高貧困地區教學水平的同時,逐步形成北京特色的教育扶貧模式。
疾病是脫貧最大的“攔路虎”,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2019年,北京市緊扣河北、內蒙古因病致貧、返貧率高的問題,瞄準地方“病靶子”,充分發揮首都優質醫療資源集聚的優勢,安排1.26億元資金改善鄉村衛生院醫療設施;推動醫療服務下沉,精準到人;發揮傳幫帶作用,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為保障受援地群眾住上安全房、喝上健康水,北京實施住房和飲水安全工程。西城區安排幫扶資金解決河北張北縣716戶貧困戶的安全住房問題。密云區支持河北蔚縣6個鄉鎮9個村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受益群眾5747人,其中貧困人口1266人。西城區支持張北縣3個村解決341戶的飲水安全問題。
首創精神“亮招牌”——發揮首都優勢重視創新理念,在多領域打造北京特色扶貧支援模式
在普通人眼里,一把小小的笤帚除了可以清掃之外沒有啥大用處。然而,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成了當地一個特色產業,并借此徹底摘掉貧困“帽子”。小笤帚做出脫貧大文章,得益于順義區在對口支援巴林左旗脫貧中的創新之舉。雙方利用京蒙扶貧協作資金建設了笤帚苗產業園區1個、笤帚苗加工廠12家,年產值達5.6億元,帶動了9138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如今,創新是北京對口支援工作中的高頻詞,貫穿到產業就業、消費扶貧、黨建引領、科技扶貧等領域,形成了北京特色的扶貧支援模式。
2019年,如何讓扶貧“造血”功能強起來,提上了北京扶貧的“任務表”。為此,北京聚焦產業扶貧更深遠的問題,因地制宜,堅持創新,把受援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啟探索特大型城市產業扶貧新路徑。
——政策引導,筑巢引鳳。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歷史機遇,助力河北脫貧攻堅。目前,懷柔區與豐寧縣共建“懷豐產業園”,已有17家北京市企業落戶園區,吸納貧困勞動力100余人穩定就業;總投資193億元的北京公交制造產業園落戶保定市淶水縣,將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針對燕山、太行山山區貧困縣交通不便、耕地少、土壤差、氣溫低的特點,北京市投入2515.05萬元協作資金,撬動社會資金3億元,在河北淶源縣建設黑木耳種植和加工基地,目前僅金家井村和土巷口村就已帶動15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
——資源就地轉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針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賣薯難,房山區推動北京凱達恒業公司到察右前旗投資15億元,建設30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和年加工能力30萬噸的生產基地,輻射3萬種植戶,已投資10.18億元,帶動5000名貧困戶增收。
在對口扶貧中,絕不能出現產銷只抓一頭的“兩張皮”局面。為此,北京率先建成北京消費扶貧雙創中心,發布《北京市消費扶貧產品名錄》,發行第一張消費扶貧愛心銀行卡,設立16個區消費扶貧分中心,形成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消費扶貧模式。2019年,雙創中心市民現場參觀采購人數超過40萬人次,北京消費扶貧愛心卡辦卡量超過60萬張,各種網絡平臺直播量超千萬次,消費扶貧總額達177億元。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北京市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脫貧攻堅工作決策部署,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舉措,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北京力量!
相關標簽:北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