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26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在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即將實現之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這意味著我國未來扶貧工作的重心即將從解決絕對貧困轉向瞄準相對貧困。
與消除絕對貧困相比,相對貧困問題的治理任務更艱巨,面臨的問題也更復雜。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尋求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既是鞏固當前脫貧成果和防止返貧的現實需要,也是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創新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建立了一套在黨的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和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的“1+N”式貧困治理體系,即以1個引導農民群眾融入市場的“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為中心,以N個政府社會協同保障體系為支撐的主輔式體系。為完善社會治理、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探索了新理念和新工具。
科學設計信用體系 以金融賦能貧困治理
“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頂層制度設計是基礎!卑婉R縣委書記王軍說,從2017年起,巴馬圍繞黨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創建農村信用體系,探索鄉村善治之路和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之路。
為解決資金難題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巴馬縣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的指標為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行政村、鄉(鎮)等構建信用體系——
充分借鑒國務院扶貧辦精準識別指標體系,從住房家電、基礎設施、家庭收入、家庭資產、就業創業等方面構建積極向上的經濟生態指標,形成正向激勵機制。
從愛黨愛國愛家鄉、積極入黨、熱心村級公共服務等方面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指標,評價農戶是否堅持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祖國,是否自覺支持基層黨組織的領導。
從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情況、教育教學、控輟保學等方面構建優秀自信的文化生態指標,引導農戶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遵守意識形態和宗教民俗活動的相關規定。
從遵紀守法、尊老愛幼、道德品質等方面構建團結和諧的社會生態指標,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
從家園干凈整潔、公共環保自覺、愛護公共資源等方面構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指標,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意識。
為了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巴馬成立信用評級小組,制定《巴馬瑤族自治縣農戶信用等級測評表》,由村“兩委”干部、駐村干部、包村單位等聯合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將全縣所有農戶信用分為B級和1A-5A級共六個等級,1A級及以上為信用戶。全村信用戶達70%以上、有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且全村不良貸款保持在2%以下的行政村,可評定為信用村。
此外,農戶信用與行政村信用緊密聯結,信用村內的信用戶貸款額度進一步提高、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單個農戶的失信行為將影響全村信用。信用信息動態更新、信用評級動態調整。
“信用就是真金白銀!睋婉R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巴馬縣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農戶信用評級、授信情況,免抵押、免擔保為農戶發放信用額度內的小額貸款。貧困戶信用額度最高為5萬元,脫貧后能獲得更高額度授信,以起到鼓勵脫貧的作用。非貧困戶中,會隨著信用等級的增加給予更高的授信額度,最高可達30萬元。
建立協同保障體系 為信用體系保駕護航
一套政策體系的穩健運行,需要內部、外部各要素的系統性推動。相比于絕對貧困,相對貧困更加隱蔽,對多層次、多體系的資源支撐有更高的要求!鞍婉R建立了多角度的政府社會協同保障體系,為‘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保駕護航!卑婉R縣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財政支持方面,巴馬整合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優先用于對“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維護和小額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貸款貼息及相關農業保險、助農擔保的制度性支持,以撬動更多金融資金以小額信用貸款形式直接投入農戶生產經營。
在政策性農業保險方面,巴馬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投保模式,開發了18種特色果蔬、特色養殖保險品種,并確保應保盡保。建立使用扶貧資金參與農戶保險保費補貼機制,增加農戶保費補貼和保險公司保險業務的費用補貼,調動農戶和保險公司投保、承保的積極性。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方面,巴馬開展農戶林權、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頒證工作,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產權在銀行抵押貸款,彌補“五位一體”信用體系框架下的額度缺口。依托農業產業項目建立以集體產權為核心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鼓勵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激活生產要素,以集體經濟帶動群眾獲得財產性收入。建設農村產權統一登記制度和村組集體產權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防止違法違規違紀操作,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在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巴馬全方位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實施兒童優先發展戰略,構建“城鄉一體化教育體系、教育資助體系、從嚴治校體系”,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力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構建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防控體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水平,為“五位一體”信用體系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做好民生保障兜底工作,讓每一個農民群眾都不掉隊。
在社會扶貧方面,巴馬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重大戰略決策,不斷深化與深圳合作的領域與內容,大力推進“深巴試驗區”建設,帶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到巴馬開展教育、科技、醫療、文化、支農等服務,初步形成了以深圳巴馬協作為龍頭,其他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成為巴馬農村信用體系的重要補充。
找到治貧鑰匙 脫貧長效機制初顯成效
單單從“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的各項指標就可以看出,巴馬創造性地將“1+N”式貧困治理體系的應用范圍,從經濟領域拓展到更為深廣的社會治理領域。比如,該信用體系指標不僅覆蓋農戶日常生活行為,還在農戶信用與行政村信用之間建立了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機制,增強了村民集體榮譽感。
“這個體系就是要用金融的方法,將市場的契約精神與農村的‘熟人社會’充分結合,探索建立新時代鄉村治理模式,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縣長藍海洲說。
伴隨著“1+N”式貧困治理體系的不斷落地,巴馬34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得到整頓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為接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奠定領導力基礎。
在黨員干部“言必信、行必果”的引領下,農民素質和信用意識不斷提升,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擁護黨的領導中,形成了積極向上、競相脫貧的氛圍。
“‘1+N’式貧困治理體系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從道德轉變、價值重塑、生活方式改變、人格提升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引導貧困人群奮發向上,將脫貧由外在推動轉變為內生發展,是突破農村貧困治理困境的一把鑰匙!蓖踯娍偨Y道。
“信用巴馬”的宣傳引導作用顯而易見。以誠實守信脫貧為榮、以見利忘義守貧為恥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上訪案件、惡性治安及犯罪案件明顯下降,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從2016年89.93%提升到2019年上半年的98.03%,從全市第6名提升到第1名。
如今,“1+N”式貧困治理體系已成為巴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動巴馬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2017-2018年,全縣GDP增速分別為11.11%、15.7%,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27.4%、38.6%,兩項增速在廣西29個同類縣份和33個國定貧困縣中連續兩年均排名第一,2018年GDP增速更是在全區所有縣區排名第一。
“1+N”式貧困治理體系的金融賦能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讓農戶提高了對金融工具的認識,同時也為農戶的自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抑制了相對貧困的生長空間。截至2018年底,全縣貸款農戶22063戶,貸款余額15.38億元,戶均貸款6.97萬元,其中扶貧小額信貸10037戶4.27億元,戶均4.25萬元。在信用體系支持下,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25.5%降至2019年底的1.24%。
經濟高質量發展了,巴馬縣加大了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由2016年的17.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2.8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2.83%,尤其在社保和就業方面,投入年增長率達36.1%;城鄉收入比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這些為進一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緩解公共服務不均等所造成的相對貧困打下堅實基礎。
有了“1+N”式貧困治理體系作為后盾,巴馬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培育好解決相對貧困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和修復力度,創新生態扶貧方式,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中修復中適度發展合適的產業。目前,全縣57個貧困村中已有52個通過實施生態扶貧產業,擺脫貧困、穩定致富。
相關標簽:巴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