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22 作者:佚名 來源:華龍網
春筍知時節,此刻正當鮮。經過深山雨露的滋潤,一顆顆小筍破土而出。4月21日,重慶城口十萬畝筍竹正式開采,山上,村民們熟練地采挖、剝殼、搬運;山腳,機器轟鳴,標準化的鮮筍加工廠房早已“整裝以待”。蘇東坡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于沿河鄉的村民來說,筍竹已不只是精神寄托,依靠筍竹產業,這里的村民們實現了增收致富,一曲竹富沿河的開拓之歌在這里唱響。
龍頭帶動 鮮筍“換裝”出山
春風蕩漾,一張延綿萬畝的“綠地毯”在城口盡情舒展,竹林深處,一個個身披棕綠色外衣的“小精靈”悄悄從土里探出了頭。
在重慶市幫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的筍竹加工廠,稱重、記賬、發錢,這一套流程全在廠房前的壩子前完成。村民帶著竹筍來,帶著現金回去,臉上笑開了花。
簡文松是迎紅村人,做農產品收購已有10多年。今天一早就開始走村串戶收購竹筍。不到2小時,就收購了1200多斤竹筍。竹筍賣給加工廠,拿到4千多塊嶄新的人民幣,簡文松笑得合不攏嘴。
“現在市場行情好,一斤竹筍能賣3塊多,村民賣竹筍的積極性很高。”簡文松說,以前竹筍賣不起價,背出去賣運輸成本又很高,現在竹筍加工廠建好了,村民可以就近賣竹筍,筍竹產業發展未來可期。
迎紅村村民杜孟友對此感同身受,“以前采摘的鮮筍沒地方賣,都是自己吃,交通也不便,從沒想過靠竹筍也能零花錢。”
杜孟友說,現在發展筍竹產業有希望,今年還打算多種幾畝筍竹。
沿河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這里也被譽為“筍竹之鄉”。筍竹是城口縣的重點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沿河鄉的主導產業。
為了發展好產業做好產業扶貧,沿河鄉引進了筍竹加工龍頭企業重慶市幫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從產業鏈上受益。工廠不光收沿河鄉的筍竹,還可以帶動整個城口縣的筍竹產業發展,促進筍竹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重慶市幫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的筍竹加工廠正式運行開始收筍,這也意味著城口筍竹將改頭換面正式“出山”。
目前,公司開發出的產品有冷鮮竹筍、山椒竹筍、香辣竹筍、火鍋筍、清水筍、罐頭筍等數種產品,可銷往重慶、四川、上海、浙江、江蘇、陜西、甘肅等省市。工廠具備年處理鮮筍10000噸、加工出產5000噸竹筍產品的初加工生產能力。
重慶市幫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包傳彬介紹,公司將以帶動城口縣沿河鄉竹農增收致富為己任,進一步實踐探索循環產業鏈發展模式,研制開發“名、特、優、新”竹筍加工產品,創新產品營銷模式,拓展更加廣闊的產品市場,努力把竹產業做大做強,為推動縣域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和廣大群眾食品安全做出應有貢獻。
增收致富 吸納本地務工40余人
鮮嫩的筍竹是來自大山的饋贈,也是山里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
沿河鄉黨委書記吳雪飛介紹,北坡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社以土地入股,折合資金60萬元入股到筍竹筍竹初加工項目中,在后期生產過程中,重慶市幫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按6%的比例為北坡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社固定分紅。
同時,該工廠已吸納本地務工人員40余人,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的就業,還有效解決了轄區筍竹的銷路問題,增強轄區內農戶發展筍竹產業信心,實現脫貧增收。
“以前都是在外面打零工,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還不穩定,現在來加工廠上班,每個月都有2000塊錢的工資,還能照顧家人。”因為疫情,北坡村4社的村民周明香取消了外出務工的打算,轉身在家門口當上了竹筍加工廠的工人。
“沿河作為筍竹之鄉,該項目的順利實施能夠更有效的帶動沿河鄉筍竹產業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的筍竹產業發展鏈條。”吳雪飛說,通過和北坡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社合股經營,能夠進一步幫助北坡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社增加收入渠道、增強經濟實力,實現北坡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社成員順利分紅,增強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項目建成達產后,必將推動全鄉乃至全縣竹產業的產業化快速發展,實現整體脫貧目標。
迎來春天 沿河鄉做好“竹”文章
沿河鄉不只賣“筍”,更在“竹”上下功夫。
竹筍加工廠建起來,只是沿河鄉做好“竹文章”的第一步。
沿河鄉竹資源豐富,筍竹各村都有分布。據統計,沿河鄉原有竹資源面積達4萬余畝,近3年,又新栽植了筍竹14500畝,是全縣區域性特色資源,縣內享有“筍竹之鄉”美譽。
吳雪飛介紹,下一步,沿河鄉將打造生態白莢竹高產示范基地。以集中連片與零星種植相結合,疏林改造現有3.5萬畝低效竹林,新增4000畝竹產業基地,實施生態白莢竹產業基地標準化、集約化分類經營,引導農戶通過林地入股方式,實現“資源變資產”。
此外,沿河鄉還將以迎紅村300畝白莢竹高標準產業示范基地為中心,以“巴山竹海”為形象定位,以沿河鄉白莢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生態保護作用為切入點,拓展延伸“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等為文化內涵。以迎紅村30戶試點星級“竹林人家”、沿雙路、沿河至坪壩至城萬快速軸線兩邊百里“竹林廊道”、迎紅村千年古銀杏樹保護為重點,采取“生態觀光+竹林聽語”“森林康養+竹林人家”等創意農旅融合模式,打造集生態休閑養老、詩意山水體驗于一體的萬畝巴山竹苑生態旅游基地。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