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01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藍天白云之下,重慶墊江縣的上萬畝牡丹競相開放,一望無際的花海隨明月山的山勢起伏,美輪美奐。花期如約而至,游人漫步花海,紛紛用鏡頭定格美麗瞬間。
享有“牡丹故里”美譽的墊江,打造牡丹萬畝花海,推進農文商旅融合發展,延長牡丹產品加工產業鏈,進軍鮮切花市場拓展新空間。
從沉寂深山到萬畝花海
墊江的牡丹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牡丹的根即為中藥材丹皮。千百年來,牡丹只是墊江人制藥養家的經濟作物,直到2000年前后,牡丹開始走出深山。
“那時起,墊江開始大規模流轉土地種植牡丹,發展觀光旅游。”墊江縣林業局副局長常川說,目前全縣牡丹種植面積2萬余畝,共有本地培育和外地引進的100多個牡丹品種。
每年陽春三月,萬畝花海綿亙數里,蔚為壯觀,讓人養心怡情,流連忘返。
以牡丹為統領,墊江已實現從“一枝獨秀”到“百花爭艷”——3月、4月的油菜花、李花和牡丹、芍藥,5月至9月的荷花和玫瑰、10月的柚花……
如今的墊江牡丹文化系列活動,早已從初期的短期景區游,發展成為農文商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涵蓋經貿合作、文化交流、鮮果采摘等多項活動。
村民的增收渠道也因此得以拓寬。“以前丹皮4、5年才能挖一次,平均每年只能收入幾千元,現在我在景區打工,給牡丹除草、施肥,一年能掙上萬元。”澄溪鎮通集村村民陳淑蘭說。
近5年,墊江牡丹文化系列活動累計接待游客902.7萬人次,年均增長29%,累計收入55.1億元,年均增長125%。
從“一枝花”到“百變天使”
在重慶糕美糕食品公司生產車間,牡丹花瓣與豆沙、白砂糖等做成餡料,再包上面皮,經過烘焙,便成為香甜可口的牡丹花餅。
“以前,牡丹凋謝后,花瓣都被丟棄了,我們能用它來制作成牡丹花餅。”總經理曾凡平說,此項制作技藝2017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去年線上和線下總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
古老的丹皮也已實現轉型升級,并走向世界舞臺。在重慶芝草堂藥業有限公司,一袋袋收購來的丹皮經過清洗、切割后,加工成中藥飲片,它們將漂洋過海銷往日本等地。
油用牡丹也成為墊江牡丹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此外,墊江還研發出牡丹皂、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牡丹豆花等產品。
數據顯示,2019年全縣牡丹產業綜合產值17.6億元,共帶動3.4萬人增收。
牡丹鮮切花迎來“搶花人”
今年年初,來自墊江的牡丹鮮切花在全國花卉市場登場。
3月29日清晨,在沙坪鎮永勝村的牡丹種植基地,三五成群的村民將已經“綻口”的牡丹花蕾采摘下來。它們將先乘坐冷鏈物流車,再轉乘飛機,第2天就能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的消費者手中。
此前,墊江牡丹鮮切花產業是空白。今年年初,墊江與企業合作,將2000多畝牡丹做成鮮切花,試水全國花卉市場,結果供不應求,花商的貨車在村里排隊等著拉貨。
重慶鰲頭牡丹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云林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種植1500株牡丹,一株牡丹可剪4到5枝花,按批發價每枝6角錢計算,一畝地的牡丹鮮切花收入將近4000元,連日來每天都有近4萬枝牡丹鮮切花從墊江進入國內花卉市場。”
“鮮切花,是我們對牡丹價值的再發現。”黃云林說,2014年起,公司開始在沙坪鎮種植油用牡丹,但一直受困于產業結構單一。今年以來,企業僅通過銷售鮮切花就增收600多萬元,開始走出困境。
其實,在鮮切花領域,牡丹的“姊妹花”芍藥在3年前就已捷足先登。芍藥的根即為中藥材白芍,以前墊江的芍藥只賣根不賣花,如今既賣根又賣花。
“我家種了9畝芍藥,去年以來白芍賣了2萬多元,鮮切花也賣了2萬多元,收入翻了近一倍。”57歲的曹回鎮徐白村村民胡習蘭說。
在常川看來,寓意“花開富貴”的牡丹契合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同時,墊江牡丹的花期早于北方的洛陽、菏澤等地近一個月,因此在市場上搶了個“頭彩”。
“從丹皮,到觀光旅游,再到牡丹花餅等特色產品,以及現在的鮮切花,墊江牡丹的價值正在不斷被發掘出來。”墊江縣委書記蒲彬彬說。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