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3-17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
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不斷取得事業發展新成績!暯
2014年3月,春風浩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調研指導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留下殷殷囑托。
總書記要求蘭考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黨員干部要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抓住機遇,徹底改變蘭考的貧困面貌。
2020年3月,春意又濃。河南牢記總書記囑托,在中原大地的希望田野上,奏響高質量發展樂章。
6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持續以脫貧攻堅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勠力同心、眾志成城,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書寫出了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興產業 強縣與富民齊頭并進
實踐證明,產業既是強縣之本,又是脫貧之基。推動產業發展,激活農村內生動力,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堅持強縣與富民齊頭并進,蘭考人民破解了困擾他們50多年的“蘭考之問”。
在堌陽鎮徐場村,曾經遮擋風沙的泡桐林成了制作民族樂器的“綠色銀行”,助力21戶102人脫貧,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在葡萄架鄉杜寨村,扶貧工作隊帶領群眾,在黃河故道里種起蜜瓜,帶動村里43戶貧困戶脫貧;在東壩頭鎮張莊村,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打造美麗鄉村,“夢里張莊”名聞遐邇,每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2014年至2017年,蘭考縣形成了家居、養殖、新能源立體式發展的產業格局,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實力從全省縣域中下游躍升到第一方陣。2017年3月,蘭考縣與革命圣地江西省井岡山市一起,在全國率先脫貧,打響了河南省貧困縣摘帽“第一槍”。
以蘭考為標桿,以精準為方略,全省其他貧困縣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山區縣吃上“生態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淅川縣結合實際,堅持“綠色扶貧”思路,發展軟籽石榴種植面積3.2萬畝,種植薄殼核桃等10萬余畝,發展金銀花、辛夷、杜仲、艾葉等中藥材種植面積4萬余畝,10萬渠首農民端上“綠飯碗”。
平原縣培育“金豆豆”。工業弱、財政窮,怎么辦?正陽縣在穩定糧食面積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大做強花生產業。目前,該縣每年種植優質花生170萬畝,帶動全縣上萬名貧困群眾脫貧,把“小花生”變成了“金豆豆”。
灘區縣建起“新車間”。扶貧安得“雙全法”,既能掙錢又顧家?2016年,地處黃河灘區的臺前縣大膽探索,新建和改擴建精準扶貧就業基地124個,吸納就業8090人,其中貧困群眾3562人。如今,讓多方共贏的扶貧車間已在全省遍地開花。
6年來,在扶貧產業的有力推動下,我省貧困縣縣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節節高”,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中藥材等十大優勢特色農業,覆蓋帶動貧困人口193萬人;規范建成扶貧車間3811個,受益貧困人口5.1萬人;旅游產業異軍突起,帶動貧困人口約6萬人;電商產業持續壯大,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創業5.93萬人。
用“法寶”改革和發展緊密結合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法寶”,發展是破解難題的“鑰匙”。6年來,改革和發展貫穿我省脫貧攻堅全部進程,為這一偉大事業提供不竭動力。
201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首個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花落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變傳統的“信用+信貸”為“信貸+信用”,打破了農民和銀行間的“玻璃墻”,引來了企業發展的“源頭活水”,成為蘭考脫貧的“隱形功臣”。
“普惠金融給俺的感覺就像是‘貼心小棉襖’。”谷營鎮栗西村村民袁新中說。2017年,他貸款蓋起兩座蔬菜大棚,在全村第一個脫貧摘帽。截至2018年7月,蘭考縣已為16萬余戶農戶發放普惠金融授信證,基本實現“普惠授信戶戶全覆蓋”的目標。
河南省貧困程度最深的盧氏縣,以破解資金難題為導向,以建好金融服務體系、信用評價體系、產業支撐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為支撐,探索出叫響全國的金融扶貧新模式。
在具體實踐中,盧氏縣既為有勞動能力的群眾提供“一對一”服務,還通過“政企銀”互助模式等,滿足帶貧龍頭企業大額融資需求,減貧成效呈幾何級增長。僅盧氏農商行一家,目前已累計投放扶貧貸款逾10億元,為7884戶貧困戶“雪中送炭”;扶貧龍頭企業信念集團投資建設3個生態養豬場、300多座蔬菜大棚和13個香菇基地,覆蓋十多個鄉鎮,帶動1萬余名貧困群眾。
近年來,我省還以完善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開端,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使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推動廣袤鄉村擺脫貧困,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依托青山綠水,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下,新縣沙窩鎮樸店村去年3月首次舉辦了桃花節,開幕當天就吸引游客1萬多人,村里的53家農家樂生意火爆,村集體今年收入預計在70萬元以上。獲嘉縣中和鎮小官莊村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與當地一家企業合作,“無中生有”發展160多個食用菌大棚,帶動周邊上千名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黨支部“把方向”,村委會“管事務”,股份經濟合作社“抓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但讓農民第一次有了股權證,也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身份證”,成為真正的法人,邁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60%的行政村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今年10月底前,所有村要完成改革,讓農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變大,讓農民群眾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脫貧致富之路更加堅實。
補短板 城鎮和鄉村交相輝映
2017年,蘭考縣儀封鄉東崗頭村村民李麥囤打算返鄉創業,卻又心存疑慮:在鄉下開服裝店,行不行?駐村干部一席話寬了他的心:如今縣里城鄉一體化大發展,咱村邊都建了新社區,輻射周邊1萬多人口,市場潛力肯定大。
縣城流光溢彩、鄉村美麗宜居,讓游子驚喜,令外人驚嘆,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這樣的故事在我省各地不斷“上演”。距淇縣縣城約8公里的靈山街道涼水泉村,原是個貧困的深石山村。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后,這里被打造成“靈泉妙境”高端民宿區,全村群眾就地變成景區工人,去年,該村戶均增收達2.35萬元。
近年來,河南強化規劃引領、投入保障和需求導向,使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各項短板明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整體上實現了歷史性躍升,繁華城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
交通扶貧送“路”到村。新改建貧困地區農村公路7980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客車率均達100%。高速公路“雙千工程”15個項目中,有14個經過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或者偏遠山區。
水利扶貧“解渴”入戶。投入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項目資金17.61億元,受益行政村2443個,其中貧困村933個,受益貧困人口39.47萬人,實現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動態現狀全覆蓋。
電網、網絡“雙劍合璧”。提前完成貧困縣、貧困村電網改造,全省農村戶戶通電、村村通動力電,全面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4G網絡和光纖接入全覆蓋。
環境整治“內外”翻新。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抓手,抓好農村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全省90%以上貧困村環境得到有效治理。
著眼于全面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我省同步開展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多項扶貧開發重大行動,為農村地區發展添足后勁。
“目前,我省所有貧困縣都已實現脫貧,651.1萬名群眾甩掉貧困帽。歷史性地消滅絕對貧困,昂首邁向全面小康社會,我們信心十足,但還不能松懈!笔》鲐氜k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省要完成35萬貧困人口、5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的任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相關標簽:河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