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1-06 作者:佚名 來源:湖南日報
永順,古稱溪州,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部,扼湘川咽喉,立西北門戶。全縣現有總人口54.07萬人,國土面積38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8萬畝,林地面積476萬畝,轄23個鄉鎮303個村(社區、居委會)。境內文旅資源豐富,擁有湖南唯一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及芙蓉鎮、猛洞河等國字號以上旅游資源品牌25個,旅游景區景點22處。
永順縣地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部,是國家深度貧困縣,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域遼闊,但貧困群眾居住分散,是推進脫貧攻堅的一大障礙。
為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不留死角、不少一人,永順縣高位規劃、科學布局,深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十三五”期間,永順縣共投入資金15.19億元,建設55個集中安置點,完成搬遷入戶6681戶26333人。
同時,該縣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搬遷群眾管理服務和就業創業等后續幫扶制度,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020年元旦前夕,記者來到永順縣的多個扶貧安置點采訪,體驗這些貧困戶搬遷后的幸福新生活。
讓貧困戶開心搬遷
為了貧困戶開心搬遷,永順縣建立健全搬遷聯席制度、精準識別搬遷對象、嚴格執行搬遷政策,通過舊房拆除獎補減少自籌資金支出,貧困群眾幾乎不花一分錢,就可以住進新房。優惠政策得到了全縣搬遷群眾的踴躍支持,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縣搬遷率、拆舊率、復墾率都達到100%。
2019年12月30日,記者來到永順縣易地扶貧芙蓉鎮安置點,只見50多棟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學校、醫院、居民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環境衛生干凈整潔,搬遷群眾個個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芙蓉鎮安置點是該縣最大的集中安置點,共安置周邊4個鄉鎮1561戶5845人。為了將該安置點打造成標桿工程,在全縣形成示范推廣效應,永順縣前后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休閑娛樂廣場等便民服務設施,配套新建了衛生室、幼兒園、縣民族中學等醫療教育設施,保障搬遷群眾就近就醫就學,基本實現了搬遷戶三分鐘內享受就醫、就學、就業、娛樂、辦事、購物“六位一體”一站式便捷服務。
在芙蓉鎮安置點,記者遇到75歲的搬遷群眾向清秀,她剛吃完晚飯,在小區散步。“以前住在小溪鎮杉木村,交通很差,‘趕場打鐵,兩頭到黑’。”向清秀告訴記者,“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這兒樓下就可以看病,醫生還上門服務,很方便。”
“搬遷戶大多是土家族群眾,安土重遷情結重。只有把各項設施都完善了,才能讓他們安心搬出來。”永順縣易地扶貧辦副主任覃海云介紹,為了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該縣嚴格按照城鎮社區標準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落實后續幫扶舉措,優化社區管理服務,進一步完善安置區水、電、網、路、環衛、綠化、亮化,努力將安置區建設成“配套完善、功能合理、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新社區。
搬遷群眾魯開花,以前住小溪鎮老村村。“以前村里不通車,趕集靠走路和坐船,天沒亮就要出門,天黑了還沒到家。”說起以前的艱辛,魯開花眼眶有些濕潤。2019年1月,魯開花全家五口搬進了芙蓉鎮安置點125平方米的大房子,生活煥然一新。“房子寬敞明亮,還有陽臺,住起來很舒服。孫子在樓下上學,接送很方便。我得空就去跳廣場舞,變城里人了!”談起現在的生活,魯開花贊不絕口。
讓搬遷戶安居樂業
讓搬遷群眾搬出來、住下來,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找到脫貧致富的門路。2019年以來,永順縣規劃項目129個,實現搬遷群眾全覆蓋;技能培訓10000多人,實現搬遷群眾勞務輸出9158人;培訓引導公益崗就業565人、扶貧車間就業126人、自主創業321人。通過培育現代農業、扶持新型工業、發展文化旅游業,實現了戶戶都有當家產業、搬遷戶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靈溪鎮岔那安置點,位于永順縣城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全,共安置周邊19個鄉鎮639戶2166人。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岔那安置點在安置區設置公益崗位和廉租門面,同時提供各項便捷服務,引導搬遷戶自主創業和就近就業。
搬遷群眾田大南,今年52歲,10多歲就開始做篾匠,手藝精湛。但以前住在鄉下,市場小,產品沒有銷路。2019年年初,因老家存在滑坡隱患,政府組織田大南搬到岔那安置點。沒想到這一搬,不僅安全得到保障,同時還實現了發家致富。記者見到田大南時,他正在裝車,家里擺滿了精美的土家背簍。“現在做的人少了,供不應求。”田大南興奮地告訴記者,“每個75元,我每天可以做10個,每月純收入超過6000元。”忙不過來時,田大南還請人幫忙,儼然當起了“老板”!
米秋云29歲,去年9月搬到岔那安置點,因為要照顧老人和小孩,不方便外出工作。安置點就安排她到圖書室當管理員,每月有600元的補貼。同時,安置點還給她提供了廉租門面,讓她開小賣部。而“一年房租才2000元。”米秋云說,“現在一個月有接近4000元收入,還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
像田大南和米秋云這樣生活得到大為改善的例子,永順縣每個安置點都有很多:芙蓉鎮安置點的戴春國,憑借一手編藤椅的手藝,組建公司與鄉親們抱團發展,編織幸福新生活。毛壩鄉安置點的寧秋菊,在當地莓茶合作社務工,一家3口擁抱幸福生活。砂壩鎮安置點的王本松,自力更生搞種養,成了新家園里的帶頭致富模范……永順縣無數搬遷群眾,都在政府引導和自己努力下,擺脫了貧困,開創了美好幸福生活。
相關標簽:永順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