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20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吉林省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拉犁的傳統農耕景象已經止步于歷史長河之中,現在呈現在吉林大地上的是土地集約化、農業機械化,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改革開放后,全省更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指出:“從全國看,吉林處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隊,要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吉林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努力將吉林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吉林人一直在白山松水間耕耘探索。
整合土地資源
建設高標準農田
黑土地是吉林省特有的寶貴資源和財富,如何運用這筆財富,讓它為農業創造更多、更高效的農業產值?
在舒蘭,高標準農田建設正當時。把雜亂無序的小稻田改成形狀整齊的大面積稻田,新建田間路、生產路、上水渠、排水溝……舒蘭市霍倫河現代農業產業園七里鄉種植基地,自3月末以來就在進行大規模的水田修整施工。
現在,這一區域的水田廣闊平坦,池子又大又方,山皮石結構的田間路和生產路寬敞筆直,漿砌水渠整潔通暢,太陽能殺蟲燈成排矗立……從平整土地開始,基地水田大修施工,拉開了產業園高標準農田建設序幕。據介紹,這里的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長情況、土壤的溫度、濕度等。為提高水稻種植集約化水平、舒蘭大米產品品質和品牌價值,打下了堅實基礎。
舒蘭市堅持創新發展,大力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總投資1.37億元,總面積9.24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將在11月底全部完成。
在舒蘭市永平村,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熠熠生輝。
永豐米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農田,采取稻鴨共生、稻蟹共生兩種生態種養模式,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由于鴨、蟹對農藥、化肥的天然排斥,通過使用太陽能物理殺蟲裝置、性誘劑等技術,最大程度地避免農化藥劑的使用,有效減少了藥、肥的施用強度,減輕了稻田和周邊環境的污染,在該生態環境下產出的大米完全符合綠色、無公害標準,并且外觀好、軟糯香甜、冷飯不回生,是真正的健康、生態大米,充分體現“舒蘭大米”的白金品牌價值。生態農田鋪設觀光棧道,可供游客游覽、觀光,形成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走在稻田的木棧道上,涼亭、木屋、大面積綠化帶,以及被改造的景觀隨處可見。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塑造良好的鄉村風貌,讓游客了解農業生產活動,體驗農家生活氣息,從而開拓新的農業旅游空間和領域,打造特色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合理結合,建立新的“農游合一”的農業發展模式。同時還將擴大旅游市場和農產品銷售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經濟收入。
提高生產效率
實現農業全程機械化
榆樹市坐落在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上,耕地39.1萬公頃,盛產玉米、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素有“天下第一糧倉”之美譽。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247萬畝,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3%。
榆樹市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在29萬公頃以上,占耕地面積的74%。近年來,榆樹市借助國家和省強農惠農政策,采取符合榆樹市情的措施,不斷加大組織、引導力度,全力推進以玉米作物為主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目前,榆樹市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位居長春地區之首。
“背靠松花江,守住大糧倉。”這句至今仍掛在榆樹人嘴邊的一句話始終熱度不減。得天獨厚的土地和氣候條件為榆樹提供了先天產糧優勢,而全程機械化的應用,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更高的效率。
榆樹市農機化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有著良好的基礎。在2007年以前,榆樹玉米生產的耕、種以及加工環節就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這些年,制約榆樹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瓶頸”在于收獲環節,為突破這一瓶頸,榆樹市把玉米機械收獲作為攻關的核心。
針對玉米收獲機數量少、機械收獲面積小的實際情況,在2007年到2009年的3年間,榆樹市提出玉米全程農機化示范點必須購置玉米收獲機,全市300個示范點全部購置到位。同時,榆樹市還進行了廣泛宣傳和玉米機械收獲技術培訓,鼓勵農民購買和使用玉米收獲機械。經過積極有效的引導,玉米收獲機械保有量不斷增加,3年新增玉米收獲機300臺,玉米機收面積新增2.5萬公頃。
2010年以來,榆樹市更是全力扶持農民及專業合作組織,購置玉米收獲機等機械。榆樹市按照省農機購置補貼方案要求,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拿出一定數量的補貼資金,專門補貼這類機械。特別是2013年,在農民缺少購機資金和省級補貼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榆樹市利用融資租賃政策來滿足農民購機需求。5年間,榆樹市新增玉米收獲機1964臺,其中融資租賃購置玉米收獲機械53臺,機收水平達到了60%,較好地解決了制約榆樹市全程農機化發展的瓶頸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證。建設農機化示范區是加快發展農機化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通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榆樹市現已成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全程農機化示范點,過去的“重數量、輕質量,重使用、輕管理”的做法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正在向全程、環保和質量效益型發展。
提升農技水平
提高科技增產能力
近年來,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必須盡快推廣見效快、效益高、實用性強的現代農業新技術。通過全省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協同推廣農業重大技術,從而引領和推動吉林省具有高附加值特點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吉林省通過“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鏈條式推廣模式。在玉米、水稻、大豆、人參和雜糧雜豆產業示范區,已經逐漸實現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升級。吉林省發展現代農業,必然實現綠色安全生產,提高產品質量,發揮效益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
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關鍵。榆樹市堅持以科技為支撐,從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創新轉變。強化農技推廣資金保障,每年投資2000萬元,對玉米螟、水稻稻瘟病等重大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投資360萬元,扶持成立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12家,提升重大病蟲害社會化防控能力。強化農業新技術示范引領,投資1.13億元,建設農業新技術示范園區1個、示范基地24個、萬畝高產示范片30個,良種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水田標準化育秧等技術實現了全覆蓋。強化農業科技普及應用,每年舉辦農民科技節、農技推廣現場會、農民科技培訓班等活動90余次,培訓農民近10萬人次,普及農技知識,提高生產技能,增強農民運用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水平整體提升。
相關標簽:吉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