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7-31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農歷六月初五,小暑日,記者走進河南省修武縣五里源鄉大堤屯村金谷園益源農林合作社,千畝稻田在眼前徐徐展開,24米一壟的條田整齊劃一,碧空中飛舞的白鷺,三五成群落在稻田間,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魚米之鄉。
從稻田邊路過的68歲村民王進才見此美景也不禁停下腳步,舉起手機拍照。他感慨道:“我們這兒過去號稱小江南,做夢都夢到小時候稻田摸螺螄的場景,如今圓了夢!”
“五里源原來叫五里泉,周邊有很多泉眼,西晉以來一直有種植水稻的傳統,宋元時期還是‘貢米’。”合作社理事長袁小全介紹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后期泉眼沒有了,稻田也消失了,農民只能改種小麥、玉米。
“‘河長制’給穿境而過的大沙河又帶來生機,分段治理和污染監控使沙河水清了,魚蝦也多了,不僅解決了稻田用水,還引來白鷺在稻田和沙河之間覓食嬉戲。”袁小全說,合作社流轉了全村的2100多畝耕地,去年首次試種600畝水稻獲得成功,今年擴大到1000畝。四十年前的小江南美景重現,吸引附近村民都來稻田邊消夏乘涼。
據《修武志》和《晉書》記載,西晉時期石崇年方二十,即為修武縣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發展農業和教育,受到當地百姓稱贊。據傳他喜歡當地魚米之鄉的風光,力主開發稻田,曾設想建成春可觀柳、夏可賞荷、秋聞稻香、冬賞雪景的莊園,取名“金谷園”。
“我們的合作社取名‘金谷園’就是其意。”袁小全說,合作社采用了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法誼提供的微生物發酵的傳統有機肥和光碳核肥做水稻的主要肥料,在平整土地的同時撒入有益菌種,不僅抑制有害菌群,還能遏制雜草生長,后期再進行鴨稻混養。隨著一系列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去年水稻畝產達1200斤—1300斤,一季稻的收入抵得上兩季玉米的收入。
“最關鍵的是楊局長給我們推薦的良技良方生產出的稻米是‘三無富硒稻’,實現了以產定銷!”袁小全介紹說,去年的稻米經第三方機構“普尼認證”檢測,各項有害殘留物均未檢出,是無農藥殘留、無毒素、無重金屬殘留大米,而且大米的蛋白質含量6.8克,能量指標1487千焦,碳水化合物79克,脂肪0.7克,硒元素27微克,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綠色健康食品標準。
“我們種出的大米可以生吃,而且生吃還很香!”楊法誼說,“我們推廣的良技良法不僅種出了優質小麥,還能種出高品質的大米。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玉米、大豆、五谷雜糧的品質,向功能性食品轉變。”
相關標簽:河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