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6-26 作者:佚名 來源:新民晚報
圖說:大會現場展示遵義農產品 張鈺蕓 攝(下同)
打開食行生鮮APP,點擊“扶貧館”,排在第一位的商品就是來自遵義的高原蜜本南瓜。2018年5月上線銷售到今天上午,已經賣出了589222份。以每份3.48元計算,僅這一個品種,銷售額就超過了200萬元,而這僅是“遵品入滬”的一個縮影。滬遵兩地消費扶貧走到今年,已經打通了“黔貨出山”到“遵品入滬”的通路,但要拿到更多上海訂單,還需推動遵義蔬菜產業生產規模化、流通標準化發展。為了“授人以漁”,6月25日上午,滬遵消費扶貧聯盟正式成立,并發布《遵義農產品流通銷售標準指導》1.0版。
為遵義銷售1.8億元各類農產品
近年來,滬遵兩地消費扶貧取得成效。2018年,上海50家大型農產品經銷商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商務扶貧聯盟,在靜安、楊浦等區建立10個幫扶協作專柜,并逐步在全市建設100個扶貧專柜。通過打造“終端訂單+批發市場中轉集配+合作社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模式,上海為遵義銷售各類農產品銷售額近1.8億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萬多人。在遵義建設的12個外延蔬菜基地,總面積達1萬畝以上。
除了“遵菜”,還有“遵茶”。遵義市在滬茶企達到23家,2018年在滬銷售的“遵義紅”“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湄潭毛峰等品種約20余噸,銷售白茶6噸,聯合利華“立頓”牌“遵義紅”、“遵義綠茶”銷售4.8噸。
此外,悅管家、無塵珠、富宇家政3家企業在遵義務川通過合作形式培訓600人,解決就業111人,本地就業68人,入滬就業43人,形成一批以“黔女”舒繼蘭為代表的家政脫貧典型。
消費扶貧仍有困難和挑戰
盡管滬遵消費扶貧取得一定成果,但渠道不暢的問題依舊存在,仍有困難和挑戰。究其原因,是上海消費市場和遵義生產基地的標準存在差距。
清晨從地里采摘下來的蔬菜,簡單打包后扔上卡車,經過近30個小時運輸來到上海,卻發現已經出現腐爛的情況。在“遵菜入滬”的初期,這樣的情況曾經讓上海企業和遵義農戶很“受傷”。原來,當地農戶對農產品的存儲和物流標準知之甚少,沒有提前做好預冷工作,內熱外冷反而更容易腐壞,更不要說提前分揀、分級、做小包裝了。目前,遵義農產品仍存在“有產量無規模”、“有品質無標準”、“有產品無品牌”的問題,對于上海市場來說,這樣的初級產品顯然是缺乏競爭力的。
圖說: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諸旖、遵義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洪成,共同為“滬遵消費扶貧聯盟揭牌”,為聯盟單位授牌
“遵義的農產品很原生態,盡管質量不錯,但對于上海企業來說,卻存在商品化程度不夠的問題。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包裝相對簡單,以及主體分散,大戶、個體戶、散戶居多,很難規范化。”上海援黔干部、道真自治縣委副書記周靈在會上建議,除了做好產銷對接,還要通過全產業鏈幫扶,幫助遵義拿出更多符合“上海標準”的商品,才能拿到更多“上海訂單”。
遵義農產品流通標準1.0版發布
如何讓更多優質“遵品”順利入滬?滬遵兩地都在動腦筋。而這一次,不僅有政府搭臺,還有企業自發的產業化扶貧,推動遵義蔬菜產業生產規模化、流通標準化發展。
圖說:農產品標準指南
記者看到,這份標準十分具體,以花椰菜為例,其采摘標準要求“采收時花球下帶3-4片嫩葉,花球直徑宜12cm-15cm,花莖與主莖交接處下2cm處收割采收”,存儲標準要求“恒溫庫預冷存儲,溫度控制在0℃-4℃,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此外還有分揀標準、精包裝標準、大流通標準、物流標準、驗收和措施等。這些具體的規定于手把手教導當地農戶,如何種植、采收、運輸農產品,如何做到全程可追溯以及冷鏈流通等。
2019年聯盟還要完成十大目標任務:聯盟完成聯盟統一標識微信號和資訊發布;聯盟產銷對接統一系統平臺上線;打造2個縣市示范點;孵化1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主推50個標準化和食品安全認證及可追溯農產品;對接100個特色農產品;打通100個上海市場專柜;發展100個聯盟成員;搭建上海市場遵義農產品海陸空立體營銷網絡;統一推廣農產品進入上海社區和商圈以及寫字樓。
相關標簽:上海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