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改變,美國白羽王鴿養殖在我市逐漸發展起來。2002年1~5月,綿陽市游仙區、涪城區、安縣、三臺縣、櫬潼縣部分王鴿養殖場先后暴發以拉綠色水樣稀糞、不食、病程短、死亡率高為特征的疾病,給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經筆者現場綜合(流行病學、癥狀、尸體剖檢)診斷和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鴿Ⅰ型副黏病毒感染。用病死鴿肝、脾、腦制成的組織滅活苗給發病鴿場和當地鴿群進行免疫接種,對控制疫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一年來,基本控制了該病在當地的流行,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一、流行情況及癥狀
2002年1月下旬綿陽市游仙區魏城鎮、安縣界牌鎮兩養殖戶的美國白羽王鴿養殖場鴿群共約3500余只(其中乳鴿1400余只)先后發病。該病發生來勢兇猛,傳播迅速,一般7~10天左右傳遍全群,發病率高達60%~80%。病鴿精神不振、羽毛松亂、不愿運動;不食,但飲水量增加,拉綠色水樣稀糞;后期出現震顫、站立不穩,少數病鴿(多為成鴿)出現扭頭、斜頸、運動及飛翔失調等神經癥狀;病程多為1~5天,少數有神經癥狀的病鴿可延至10天以上,成鴿死亡率30%~80%不等;乳鴿發病后病情急、病程短,7~10日齡乳鴿多數無明顯癥狀突然死亡,1400余只乳鴿所剩無幾,死亡率近100%。
據了解,上述兩鴿場均未進行過任何免疫接種,發病后曾用氟哌酸、慶大霉素、土霉素治療。
至2002年5月,綿陽市涪城區、三臺縣、梓潼縣等十多戶王鴿養殖場也相繼發生上述疫病。
二、尸體剖檢
對死鴿30余只進行了尸體剖檢,比較一致的病變有:尸體外觀呈輕度失水狀(眼球下陷、腳脛干癟),肛門周圍羽毛常被綠色稀糞污染,口腔中有黏液;頸部皮下有明顯的斑塊狀紫紅色、黑色瘀血性出血區;頭部顱骨表面常?梢砸姵鲅;多數嗉嚷內積有酸臭味氣體和液體;脾臟稍腫大,有明顯的瘀血、出血斑;胰腺有不均勻的充血、出血斑;肌胃角質膜較易剝離,角質膜下常有斑紋狀出血;腸道(尤其十二指腸、直腸)和泄殖腔黏膜嚴重出血。部分病鴿可見喉頭、氣管瘀血、出血,心外膜少量出血點,少數病鴿可見腺胃黏膜充血、出血。
肝臟、腎臟、肺臟、胸腔、腹腔等處未見明顯病變。
三、實驗室檢驗
1.細菌學檢查:取病死鴿的肝、脾和心血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未見細菌;以無菌操作取病死鴿肝、脾、腦,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和麥康凱培養基中,經37℃培養24小時,結果無菌落生長。
2.新城疫血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從病鴿(16只)心臟采血,分離血清,用p微量法測定其新城疫血細胞凝集抑制抗體滴度,結果均檢出有參差不一的血凝抑制抗體,范圍在210g2~810g2之間。其中81%2的2只,71%2的5只,61%2的2只,51%2的1只,410g2的2只,21%2的3只,未檢出抗體的1只。
四、防治措施
1.用百毒殺對發病鴿場(鴿舍、鴿體表、用具等)進行全面消毒,對死鴿灑上消毒藥水后深埋。用百病消飲水以控制細菌繼發感染;飲水中加入多維電解以補充因腹瀉引起的失水和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
2.用有典型病變死鴿的腦、肝、脾,按比例加入生理鹽水,經高速組織搗碎機勻漿、過濾后,用甲醛滅活,經無菌試驗和安全試驗合格后制成組織滅活苗。此次共制作組織滅活苗約4萬毫升,用于對剛發病的鴿場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和健康鴿場預防接種。10日齡以上乳鴿和成鴿,每只鴿皮下或肌注1毫升,一周后重復一次,以后每半年加強免疫一次。在注射組織滅活苗的同時配合新城疫克隆30或N79按常規量飲水免疫。發病鴿場一般在緊急免疫接種半個月左右控制疫情,一個月左右基本恢復正常,從而大大減少了發病場的損失。健康鴿場按上述辦法免疫,預防效果也很好。一年多來,基本控制了本病在當地的流行。
五、討論
1.綿陽市部分王鴿養殖場2002年1~5月發生以拉水樣綠色稀糞、不食、死亡快、死亡率高為特征的疾病,經筆者通過流行病學、癥狀、尸體剖解并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診斷為鴿Ⅰ型副黏病毒感染。
2.一旦鴿場發生Ⅰ型副黏病毒感染,采用當地具有典型病變的死鴿病料制成的組織滅活苗,同時配合ND克隆30或N79活疫苗,對剛發生本病的鴿群和周圍受威脅區鴿群進行緊急免疫接種是控制本病行之有效的辦法。
3.預防本病發生的可靠辦法是進行預防接種。建議在預防接種時使用鴿Ⅰ型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疫苗的同時,加注雞新城疫Ⅳ系(如N79、克隆30),可以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