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蠶豆是我國主要的食用豆類作物,是人們膳食中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也是我國重要的特色豆類蔬菜之一。近些年來,蠶豆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在我國食用豆類中種植面積位居第一。蠶豆原產于西南亞洲到地中海區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已有4000余年的栽培歷史。最初傳至歐洲,漢時(公元前二世紀)張騫通西域期間傳入我國,也已有2000多年。蠶豆傳入亞洲,以我國最早,由我國傳到韓國、日本、印度,為近代的事。
一、蠶豆的特點及適宜種植的區域
蠶豆具有生物固氮、培肥地力,高蛋白、中淀粉、低脂肪含量,易消化吸收,糧、菜、飼兼用和深加工增值的諸多特點,是種植業結構調整中重要的間、套、輪作和養地作物。因蠶豆適于我國南、北方的冷涼季節種植,故稱“冷季豆類”。蠶豆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冷季豆類作物之一。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蠶豆生產國,不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總產量均為世界第一。過去的10年中,我國蠶豆生產面積增長很快,面積由1992年時的1290萬畝增加到2001年時的2008.5萬畝,年均增長率5.4%。我國蠶豆面積占世界總量的45.7%,是我國食用豆類中的優勢作物。
蠶豆在全國大多數省區都可種植,長江以南地區以秋播冬種為主,長江以北地區以早春播為主。全國除山東、海南和東北三省極少蠶豆種植外,其余25個省(區、市)均種有蠶豆。其中秋播蠶豆以云南、四川、湖北和江蘇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多,而春播蠶豆以甘肅、青海、河北、內蒙古較多。
二、蠶豆類型及其營養價值
類型:我國蠶豆地方品種很多,也有少量選育品種。蠶豆的類型按種子的大小分有小粒類型(百粒重在70克以下)、中粒類型(百粒重為70~120克)、大粒類型(百粒重在120克以上);依種皮顏色分有青皮(綠皮)豆、白皮(乳白)豆、紅皮(紫皮)豆和黑皮豆四個類型;按用途分有食用類型、飼用類型和綠肥類型。食用類型一般籽粒較大,口味較好;飼用類型一般粒小或很小,而且近似球形;綠肥類型一般粒較小,但分蘗力強,植株生長茂盛。按莢的長度可分為長莢型(莢長10厘米以上)和短莢型(莢長10厘米以下);根據苗期耐低溫能力的強弱,我國蠶豆可分為秋播蠶豆(冬性蠶豆)和春播蠶豆(春性蠶豆);按生長成熟期的長短可分為早熟型、中熟型和晚熟型,這種熟性的劃分,因各蠶豆栽培地區的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而不同,不好統一劃分。
營養價值:蠶豆籽粒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質元素和維生素等,具有較全面而均衡的營養;蠶豆的莖葉也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籽粒的蛋白質含量多在26.0%~33.0%之間,脂肪含量1.9%~2.0%,碳水化合物為51.0%~66.0%,粗纖維為5.9%~8.0%,灰分3.6%~6.0%。每100克蛋白質所含的8種必需氨基酸是:賴氨酸6.4克,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合計為7.4克,亮氨酸7.6克,異亮氨酸4.1克,頡氨酸1.6克,蘇氨酸3.6克,色氨酸0.9克,蛋氨酸和胱氨酸合計為2.1克,其中前4種達到或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的標準,后4種基本達到標準。每100克干籽粒含有鈣約71.0毫克,磷340.0毫克,鐵7.0毫克,0.39毫克維生素B1,B20.27毫克,尼克酸2.6毫克。鮮蠶豆籽粒每100克約含蛋白質9.0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12.7克,粗纖維0.3克,灰分1.2克,鈣15.0毫克,磷217.0毫克,鐵1.7毫克,胡蘿卜素0.15毫克,0.33毫克維生素B1,0.18毫克B2,尼克酸2.9毫克,維生素C12.0毫克。
蠶豆的青莖葉是優質的飼料,含蛋白質約為2.5%,脂肪0.5%,粗纖維2.9%,無氮浸出物4.3%,灰分0.7%,鈣0.07%,磷0.02%。蠶豆嫩莢含蛋白質10.5~12.0%,脂肪約1.5%,粗纖維30~35%,無氮浸出物30~45%,灰分3.2~7.4%,鈣約0.34%,磷0.30%,鉀1.08%。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