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家兔脫毛癬又稱家兔皮膚真菌病,是由多種真菌感染家兔皮膚,引起炎癥、毛囊損害、脫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家兔生長緩慢,遇寒冷季節常引發其它疾病,死亡率大大提高。2001年冬季,某兔場飼養肉兔,欄存萬只左右,因發生本病仔兔死亡率從10%升至70%以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瀕臨倒閉。肉兔、毛兔、獺兔對該病均易感。主要感染仔、幼兔,3月齡以上家兔逐漸康復,被毛重新長出,表面上健康,但帶菌。由于這一特征,許多兔場剛引進種兔時均未發現該病,而是養殖一段時間后發現該病由零星發生,轉而不斷擴大至全群仔幼兔發病。此外,哺乳母兔發病,主要危害乳房周圍皮膚。由于近幾年來養兔業的大發展,大量種兔的流動,該病呈流行趨勢,對養兔業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發病兔場的工作人員也會引起皮膚損害,影響人的健康。為減少經濟損失,保障養兔業的正常發展,筆者對該病作了研究,利用抗真菌藥防治兔脫毛癬,配合有效的消毒措施,防治該病已取得明顯進展。
流行狀況
該病已存在多年,各地均有發生,隨著規模化養兔的發展,該病流行更為廣泛,危害更大。據臨床觀察,該病在主要養殖區內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如四川、山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黑龍江等。毛兔、肉兔、獺兔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發病尤盛。主要是仔兔、幼兔、哺乳母兔發病。發病率高低不一。就一個兔場而言,先有少部分仔幼兔發病,繼而不斷擴大,直至絕大部分仔兔均發病。一窩兔中,發病率在80-100%。仔幼兔發病后會在3月齡左右自然康復不表現臨床癥狀。一般情況,該病不引起兔直接死亡,但因該病導致生長速度慢,脫毛后怕冷、抗病力下降,加之外界環境條件較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可繼發其它疾病,引起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在北方的寒冷季節更是如此。
傳播途徑
該病病原是真菌,是由多種病原菌引起家兔的一種皮膚病,因病原的不同,感染程度的不同,表現臨床癥狀多有變化。該病病原除感染家兔外,還可以感染人及其它動物如豬、貓、狗等。一般兔場多為引進種兔時不慎帶菌而引發該病。由于青、成年兔一般不表現臨床癥狀,很難發現病兔,致使引進種兔時防不勝防。當兔場內有此類病原存在時,非繁殖期一般也不表現病癥,只是到繁殖期間,母兔乳腺發育,皮膚利于真菌繁殖,在母兔乳房周圍形成病灶。乳兔在哺乳時與母兔直接接觸,仔兔稚嫩的皮膚更易被感染,幾天后表現出臨床癥,隨后不斷擴大感染范圍,病情不斷加重,產生不同的臨床癥狀。真菌的傳播較為迅速,病兔的痂皮、毛等脫落后帶有大量病原菌,通過機械傳播如人工搬動、空氣流動等,在兔場內廣泛的傳播,在兔場周圍也散播大量病原。由于真菌多以孢子的形式傳播和存在,一般情況下一時難以清除干凈。由于工作人員與兔接觸較多,也難免不被感染。
臨床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仔幼兔。哺乳兔7日齡以后,便可發現兔唇邊、眼周圍皮膚增厚、發炎、痂皮增生,脫毛后如戴眼鏡,兔四肢1個或多個表現以上癥狀。部分兔軀干部位被毛長短不一,呈波浪狀。一部分兔局部脫毛,皮膚表面有的光滑,有的呈糠麩樣、石膏粉樣等,嚴重者,皮膚皺折,變厚,如象皮樣。病兔怕冷,扎堆,不活躍,食欲無異常。部分兔在耳背或身體其它部位皮膚形成局限性病灶,脫毛,結痂,去除痂皮后,形成潰瘍,硬幣大小不等。哺乳母兔常帶菌,在乳房周圍皮膚上形成病灶,皮膚局部炎癥、結痂脫毛。部分兔開始發病時皮膚上呈現小紅點、較硬,繼而不斷擴大,如同局限性的乳房炎,腫塊較硬,繼而結痂,去除痂皮后,形成潰瘍,用力擠壓,可見潰瘍面上有多個細小的膿樣物擠出。
預防
繁殖母兔在懷孕后25天用灰黃霉素按8/萬拌料飼喂10天左右,可有效地降低仔兔的發病率。
治療
對已發病仔兔,用灰黃霉素按8/萬拌料飼喂20天左右(說明:公開的抗真菌藥物較少,非正式生產的產品不推薦)。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