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獺兔皮市場的總體趨勢是優質皮暢銷,低檔皮滯銷,且等級比差有逐漸拉大的趨勢。據河北尚村市場今年1~10月份發布的市場行情,經筆者加權平均分析后的價格是,特級皮68.33元,一級皮49.88元,二級皮26.94元,三級皮17.77元。如果按一級皮100%為基數,那么其等級比差分別為:特級皮136.99%,二級皮54.01%,三級皮35.62%,也就是說一張一級皮的價值相當于三張三級皮。如果僅從理論上分析,生產者應該多產特、一級皮才能獲得更好的收益。但現實的情況恰巧相反,市場上特、一級皮的比例始終只占20~30%,大量中低路皮充斥市場,造成了市場需求與生產實際的嚴重錯位。
那么,產生這種奇特現象的根源在哪里呢?
一、育種滯后,品種改良進展緩慢。雖然目前獺兔養殖業已遍及全國大部分省(區),但大多是急功近利的商品生產場(戶)。即使名曰“種兔場”,其良種的培育、選留、篩選、淘汰等一整套技術措施也沒有完全到位。由于父母本個體偏小,其后裔五月齡體重在2.5~2.75千克時已進入屠宰期,因此,生產的大多是中路皮,無法達到頭路皮標準。十多年來,獺兔的品種改良進展遠不及長毛兔,有些地區還存在著逐漸退化的趨勢。
二、繁殖頻率制約了后代的生長發育。生長發育與繁殖頻率是一個對等的矛盾體。獺兔依靠繁殖出效益,一只母兔在一個生產年度內至少得分娩4~6胎,年帶仔20~30只,在這樣的繁殖強度下,其后代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限制。但如果降低繁殖頻率和控制帶仔只數,就會降低母兔的生產力,從而影響到商品兔的出欄率。
三、飼養成本因素。按照生產特、一級皮的標準,被宰殺的商品兔至少要達到3千克以上,且必須被毛豐滿、平整,這就需要多延長飼養1~1.5個月,從而增加飼養成本10~15元,且還有籠位周轉及第二次年齡性換毛問題,為了節減成本及加快籠位周轉,大部分商品兔的宰殺體重也就在2.5千克上下了。
筆者認為,絨毛豐厚、細密、平整是獺兔皮的最大特色,只有保持和改善這種性狀,其制成品才能在裘皮業界獨領風騷。隨著裘皮行業精品戰略的實施,生產廠商的質量意識進一步覺醒,對質量的要求也會愈來愈高,獺兔皮的等級比差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而要全面提升獺兔皮的質量檔次,就必須改變“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扎扎實實地從良種培育、飼料營養等基礎工作做起,在保證絨毛密度的前提下,逐步拉大獺兔個體,使成年兔體重普遍達到5千克上下,使其后裔的初生重、斷奶重及五月齡屠宰重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從而大幅增加頭路皮的上市量。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