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胃腸臌氣 俗稱積食癥、臌脹病,多發于斷乳后至6月齡的家兔。其癥狀是,伏臥不動,表現痛苦,眼半閉或睜大、磨牙、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結膜潮紅,呈犬姿勢,腹部膨大,叩診呈鼓音,反射性地流口水。最后因窒息或胃破裂死亡。發病原因,主要是因貪食過多帶露水的豆科飼草、易膨脹的飼料以及腐爛,霉變,冰凍的飼料而致病,一般采食后數小時就開始發病。
防制措施:平時飼喂要定時、定量,禁喂腐爛、霉變或冰凍的飼料,更換適口性好的飼草、飼料時應逐漸增加。發病后應停喂飼料并及早治療。治療方法:植物油10~20毫升、香醋5—10毫升灌服;小蘇打或大黃蘇打片1~2片研末灌服;蘿卜汁10—20毫升灌服。在服用上述藥物后還應按摩患兔腹部驅趕其運動,以減輕癥狀。
(二)病毒性出血癥 俗稱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發病急,死亡率高等特點,常呈暴發流行,對養兔業威脅巨大。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春,秋和冬季發生更為嚴重,不同年齡表現不一,哺乳期的仔兔未見發病,幼兔2月齡以后逐漸增加對該病的易感性,青年兔和成年兔易感性最高。
防制措施:要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加強飼養管理,嚴禁引入病兔,引進兔要嚴格檢疫。該病目前沒有很好的特效藥,理想的辦法是免疫注射。仔兔斷乳后第35—4①天,頸部耳后皮下注射兔瘟疫苗l毫升,60日齡時加強免疫一次,免疫期4—6個月。其他兔只每年免疫2—3次即可。發生該病后立即封鎖兔場,禁止出售病兔,病死兔及皮毛一律深埋或銷毀,可用0.3%過氧乙酸或2%~3%氫氧化鈉對兔籠、用具、周圍環境等進行消毒,對病區和受威脅區應使用兔瘟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注射。
(三)兔梅毒 兔梅毒是由兔螺旋體通過外生殖器傳播的,是家兔一種普遍的性病。病初可見外生殖器和肛門周圍紅腫,并有小米粒大小的結節。以后紅腫部表面有滲出物而變得濕潤,后結成棕色癡皮。此病的主要危害是使種兔失去配種能力,降低受胎率。
防制措施:要堅持自繁自養,對購入的種兔要詳細檢查,可疑家兔要及時隔離觀察,嚴防病兔混入。在配種前要認真檢查公母種兔的外生殖器,及時淘汰、隔離病兔,防止病兔相互交配。此病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每天肌注青霉素10萬—20萬單位,連續5天,同時,用0.2%的高錳酸鉀清洗患部,并涂以青霉素軟膏。另外保持兔舍清潔衛生和定期消毒也是主要方法。
( 四)傳染性鼻炎 是由巴氏桿菌。波氏桿菌等多種病原菌所致的兔子的一種以閉眼為特征的慢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氣候多變的春秋發病率更高,所有家兔均易感,而幼兔的易感性最高;室內養兔發病率高于室外,尤其是不合理的兔舍建筑,如兔舍采光、通風不好,兔子擁擠,有害氣體增多,就更易導致傳染性鼻炎流行。發病初期病兔打噴嚏,流清鼻涕,后轉為粘液性或膿性鼻涕,外鼻孔上形成痂。
防制措施:合理建筑兔舍,兔場應選在通風良好、干燥的地方建造,保證兔舍內光線充足,空氣新鮮,并加強飼養管理等措施。建立無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繁殖群,是預防該病最可靠的方法。一開始建立種兔群時,即選擇無臨診癥狀。并經鼻腔的連續細菌檢驗陰性而確定無多殺性巴氏桿菌的兔種,采用衛生措施,并實行經常的細菌檢查。引進新兔群要通過清除有臨診表現的病兔,按照鼻腔的細菌檢驗清除帶菌者。該病應采用綜合性防疫措施。隔離封鎖的期限為20天。治療:重者應立即注射青、鏈霉素或慶大霉素;輕者,用青霉素滴鼻,每天1—2次,每次約3滴;或用大蒜搗爛用水浸泡半天,取浸液洗鼻,每天2~3次。
(五)球蟲病 球蟲病是對幼兔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常見體內寄生蟲病。各品種家兔都易感,以斷乳至3月齡的幼兔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兔對此有耐受性,但不產生免疫力,并成為長期的帶蟲者和傳染源。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高溫高濕的夏季發病最嚴重。根據球蟲寄生部位的不同,分肝型、腸型和混合型三種。其中以混合型更為常見。病兔瘦弱,食欲不振,皮毛蓬亂無光,常磨牙流唾液。
防制措施:主要是降低感染強度。母兔是球蟲病的傳染源,減少仔兔與母兔的接觸機會,實行定時哺乳,對母兔籠經常清洗和消毒,對其糞便堆積發酵,仔兔哺乳前,洗擦母兔乳房,并涂抹2%的醫用碘酊,均有較好效果。較好的藥物有氯苯胍、敵菌凈、磺胺類、鹽霉素等,按說明添加。用成藥“球蟲散”或“腸蟲清”有顯著療效。另外按病兔每千克體重0.1—0,2克長效磺胺拌入飼料,每天1次,喂3—5天,也有明顯療效。
(六)疥癬病 是由疥螨和癢螨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的一種體外寄生蟲病,又稱“生癩”、“石灰腳”、“干爪病”等,對養兔業造成較大的威脅。此病傳播快,極易復發,因此,一旦發現應立即隔離病兔,并徹底消毒兔籠,飼具等,嚴格淘汰病兔。對兔群每年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可疑病兔及時隔離和采取措施。不從患有疥癬病的兔場引種,種兔進入觀察3周,確實無病后方可混群。兔舍應經常消毒,保持環境干燥,空氣流通和陽光充足。
防制措施:理想的藥物和防治方法是用2%~2.5%的敵百蟲酒精溶液涂擦患處;肌肉注射蟲克星或滅蟲丁,每千克體重0.2毫升,或口服蟲克星粉劑,每千克體重0.2毫克,用煙醋合劑(煙葉50克、食醋500克,浸泡1周后)涂擦患部,每天1次,連用3—7天,用20%速滅蟲凈1毫升,加12℃溫水2.5~5千克,涂擦患處。
(七)皮膚霉菌病 家兔皮膚霉菌病又稱脫毛癬,是由須發癬菌和大小孢子霉菌引起的以脫毛、斷毛和皮膚炎癥為特征的傳染性皮膚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幼兔、哺乳母兔比成年兔易感。一般情況下該病不引起兔直接死亡,但會導致兔生長速度減慢、抗病力下降,可繼發其他疾病,引起兔死亡率大幅上升。
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通風換氣,保持兔體和環境衛生,經常進行消毒。發現患兔,及時隔離治療或淘汰,徹底清掃兔舍兔籠,保持干燥通風。兔舍,兔籠、用具等用2%熱火堿或0.5%過氧乙酸交替消毒,用百毒殺1:3000帶兔噴霧消毒。
患兔原則上應全部淘汰,如治療可采用以下藥物:大群發病時,內服灰黃霉素,每千克體重每日25毫克,連用2周,克霉唑藥水或軟膏,均勻涂擦患處,每天3—4次,直至痊愈,10%的水楊酸軟膏、或2%的福爾馬林軟膏、或5%一10%的硫酸銅水溶液涂擦患處,每日2~3次,直至痊愈。
(八)腸炎 以消化系統功能失調,排稀便、粘液便或血便為特征。大多是由于飼養管理不善,飼草不清潔,飼料配合不當以及其他對胃腸道有害刺激都能引起發病。特別是在雨季,兔舍潮濕,飼草沾污泥水常可致病。斷奶不久的幼兔體質較差,常因貪食過多的草料而發生胃腸臌氣,繼發胃腸炎。另外,家兔吃了腐敗變質的草料、冰凍的飼料以及誤食了有毒植物,也都會發生胃腸炎。各品種、年齡的兔都易發病,尤以幼兔發病率高、死亡率高。
防制措施:應以加強飼養管理為主。禁止飼喂腐爛變質的飼料,合理飼喂多汁、青綠飼料,保持兔舍和用具的清潔衛生。對病兔停喂干,硬等不易消化的飼料,給予少量清潔的青嫩蔬菜或易消化的飼料。藥物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氟哌酸、痢特靈、環丙沙星、喹乙醇等,按說明使用,連用3—5天。治療可肌注痢菌凈、磺胺嘧啶鈉等,飼料中添加鼻肛凈有很好的效果。
(九)便秘 便秘主要因難消化粗纖維飼喂過量、青飼料或飲水不足、或因患毛球病等而引起胃腸蠕動減弱所致。有些急性或熱性病、下痢后可繼發便秘。
防制措施:該病發現早較易治療,病程長、體質差的兔很難治愈。故發現糞粒較小時就應及早治療。平時應注意青、粗、精飼料合理搭配,供給充足飲水,定時定量飼喂,防止貪食過量。治療可1次灌服植物油10—20毫升。或用人工鹽5克、蒜泥5克加香醋10毫升灌服。皮下注射硝酸毛果蕓香堿0.5—1毫升(1—2毫克)可促進胃腸蠕動,排出積糞。必要時實施溫肥皂水灌腸,以促使糞便排出。操作方法為;患兔頭部稍低,后軀抬高,用粗細能插入患兔肛門的塑料軟管,頭部應光滑,涂上油后輕輕插入肛門內5—8厘米處,緩緩灌以40℃溫肥皂水50—100毫升后,慢慢拔出軟管,用手捏住肛門封閉數分鐘后,任其糞水流出即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