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犬傳染性肝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肝小葉中心壞死,肝實質細胞和皮質細胞內出現核內包涵體,出血時間延長為特征。犬傳染性肝炎對犬危害嚴重,給養犬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該病毒抵抗力相當強,低溫條件下,長期存活在土壤中,經10~14d仍有致病力,在犬窩里也能存活較長的時間。病犬和康復帶毒犬是本病的傳染源,其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大量病毒。康復帶毒犬可以從尿中排毒達6~9個月之久,成為危險的傳染源。各種年齡的犬都可感染,以幼犬發病和死亡最多,成年大多為隱性感染。本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肝炎和角膜混濁(即藍眼病)癥狀。筆者在此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干擾素代替病毒唑進行抗病毒,效果較顯著,現報道如下。
1臨床癥狀
本院共收治了本病11例,現介紹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病例及所見癥狀。發病犬為7月齡,雌性。主訴該犬不吃、不喝、兩眼發白、嘔吐、拉稀。體溫40.5℃,脈搏105次/min、呼吸數37次/min,精神沉郁,食欲廢絕,瘦弱。兩眼結膜充血、發紺,有粘液膿性分泌物;角膜泛白性混濁,出現特征性肝炎及藍眼,視力明顯障礙:心音弱,肺音無變化,吐黃色泡沫樣粘液,拉黃色稀便、惡臭、帶血;左肋弓壓診咬叫,有疼痛反應;尿少呈深黃色,粘膜呈現不同程度黃疸;齒齦部有血斑、發炎,從就診到治愈測得體溫變化如下:第1天40.5℃,第2天39.0℃,第3天40.0℃,第4天40.0℃,第5天39.5℃,第6天39.0℃。體溫曲線呈馬鞍形變化。
2病理變化
肝臟輕度腫大,呈淡棕色至血色,表面為顆粒狀,肝小葉明顯易碎:脾臟輕度充血腫脹:腸粘膜有纖維蛋白滲出物:膽囊壁增厚,水腫出血,整個膽囊粘膜有纖維蛋白沉著(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
3診斷
本病依靠流行病學、癥狀(特征性)、病理學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癥狀不典型者需作實驗室檢查(病毒分離、皮內試驗、血清學反應和熒光抗體試驗)才能確診。
4治療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消炎、保肝、補液、解毒等綜合療法。
4.1肌肉注射a~2b型干擾素100萬IU,頭孢曲松鈉60~80mg/kg,犬三聯高免血清1~2mL/kg,止血敏50~100mg/kg,維生素K0.5mL;應用0.1%溫KMn04溶液150mL灌腸;對患有角膜炎的犬應用0.5%利多卡因和氯霉素眼藥水交替滴眼。
4.2靜脈滴注復方氯化鈉30~80mL/kg,三磷酸腺苷二鈉注射液5~20mg/kg,輔酶A30~50IU/kg,維生素C50~100mg/kg,維生素B1、維生素B12各2mL,每天1次,8d后10只痊愈。
5小結與討論
5.1本病根據特征性癥狀,可作出早期診斷,體溫變化呈“馬鞍”形,角膜混濁(藍眼。,粘膜不同程度黃疸,實驗室檢查病犬血液白細胞減少到2500~3000個/立方厘米,淋巴細胞36個左右,凝血時間延長,尿中出現蛋白和膽紅素。發病后應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一般可治愈。因本病是病毒性疾病,后期治療效果不理想。
5.2以上病犬,在沒有使用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后,經過治療的10只病犬都在8d內痊愈,這充分說明重組人工干擾素具有較好的廣譜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調節功能,特別是對犬類病毒性腸炎、肝炎以及病毒性感冒等均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干擾素在犬病毒性疾病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5.3干擾素(InteI.fe:ron,簡稱)是指由“干擾素誘生劑”誘使動物機體有關細胞所產生的一類特殊“糖蛋白”。這類糖蛋白干擾素從其產生細胞(即“干擾素產生細胞”)產生和釋放出來后,又可作用于動物機體的同種其他細胞,并使這些細胞獲得相當廣泛的“免疫力”。
5.4干擾素作用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5.4.1干擾素屬誘生蛋白,正常細胞一般不會自發產生干擾素,在受誘生劑激發后,干擾素基因去抑制而表達。
5.4.2干擾素系統是日前所知的發揮作用最快的第一病毒防御體系,可在很短時間(幾分鐘內)使動物機體處于抗病毒狀態,并且動物機體在1~3周時間內對病毒的重復感染有抵抗作用。
5.4.3干擾素的抗病毒效應是通過與靶細胞受體結合,誘導抗病毒蛋白(AVP)而間接發揮作用,對病毒起抑制作用而非殺滅作用。
5.4.4干擾素具有種屬特異性,并且不同病毒、不同細胞對干擾素敏感性不同。
5.4.5Ⅰ型和Ⅱ型干擾素發揮不同的效應,不能相互替代。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