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目前,冬棗是市場前景好,高效益果品樹種,建園后盡快產出是栽培者的目的。從目前各地建園形式來看,新建冬棗園以密植或計劃密植為主;改變冬棗園依原栽植形式,栽植過稀,有的農民在行間加種幼樹。滄州地區改接冬棗園多為棗糧間作形式,棗糧間作形式,棗糧間作是生態型立體優良種植模式,既能保證糧食生產,又有冬棗的經濟效益,長遠看是一種好的種植形式,但目前其經濟效益相對低且不易管護。
1。栽植密度
很多學者研究果園的覆蓋率達到70%~80%,葉面積系數達到4左右,才能實現果品的優質豐產。栽植密度越大,達到上述指標的年限越短。稀植大冠樹要10年左右才能達到上述豐產指標,密植園3~5年就能實現。密植園能充分發揮果園前期群體優勢,葉面積迅速擴大,同化功能強,營養物質積累多,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快,可提前結果,并縮短進入豐產期的年限。冬棗是鮮食品種,只能人工采摘,適宜小冠密植,樹體過大不宜管理。密植園樹體矮小,便于修剪、施肥、澆水、摘果、噴藥等果園作業,減少生產成本,利于棗園增效。冬棗有當年栽植或改接、當年成活、當年成花、當年結果的特點。密植園能充分發揮冬棗的這種早實特性,達到早結果早豐產。密植園果實品質好于稀植園。據山西交城林業研究所測定,草地棗園的梨棗濃紅果到75.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2.7%,一級、二級優質果率達到83.5%,而稀植果園梨棗紅果率58.9%,含可溶性固物27.3%一、二級優質果率69.8。目前推廣的栽植密度為1米×2米、2米×2米、2米×3米、2米×4米、3米×4米、3米×5米等不同的密度。冬棗栽植密度高,前期產量和效益來提快,但樹體控制困難且前期苗木投資過大。筆者傾向栽植度為2米×2米或1.5米×2.5米的計劃密植園,最后調整為2米×4米或3米×5米的計劃密植兩種模式。因為冬棗是喜光的樹種,為使園內有較好的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保證冬棗的品質,行間必須留有不少于1米的通風透光帶。這樣以2米×3米與2米×4米的密度相比,最終的覆蓋率前者為66.7%,后者的土地利用率要高于前者,但比前者經濟效益來得晚。通過計劃密植可以更好的彌補效益晚的缺點。也可以直接栽成株行距2米×4米或3米×5米的形式,前期行間可間作市場需求效益高的瓜類、藥材等作物,提高果園的效益,但后期產量高且樹體大小易控制,由于空間大,集水面積大,適于不澆條件,靠自然水能基本滿足果樹生長發育需的要旱地果園采用。
2.栽植行向
冬棗園的栽植行向以南北向為宜。南北行向樹與樹之間遮陰少,均勻,果園群體結構合理,通風透光好,適宜冬棗的生長發育,遇到災害性天氣(大風、冰雹等)時,南北行冬棗樹受害輕。
棗園正方形與長方形栽植形式的評價。筆者認為南北行向栽植的棗園采取行距大于株距的長方形栽植形式。因行間留出1米通風透光作業帶,正方形栽植只能造形為南北扁形樹冠,該樹形受光面積小,而長方形栽植的樹冠造形為東西的扁形樹冠,受光面積大于同密度的正方形栽植方式。果園群體結構合理通風透光好,利于果樹的生長發育,才能抑制果園的病蟲發生和蔓延,對提高果品的質量十分有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