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桃學名Prunuspersica(L.)Batsch.屬薔蔽科落葉喬木。以種子入藥,具活血行瘀、潤燥滑腸之功能。此外,桃樹根、莖、樹皮也可入藥,具活血止痛之功效。桃葉入藥時,具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作用。桃花利水消腫。桃雙有止汗止痛作用。桃樹膠和血、益氣、止渴。全國均有栽培。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新梢和果實。葉片染病,初生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紫色,略帶環紋,大小1―4mm;后期病斑上長出灰褐色霉狀物,中部干枯脫落,形成穿孔,穿孔的邊緣整齊,穿孔多時葉片脫落。新梢、果實染病,癥狀與葉片相似。
病原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稱核果尾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C.CerasellaSacc.C.padiBubaketSereb.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cerasellaAderh.稱櫻桃球腔菌,屬于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淺欖褐色,具隔膜1―3個,有明顯膝狀屈曲,屈曲處膨大,向頂漸細,大小10一65×3―5(μm);分生孢子橄欖色,倒棍棒形,有隔膜l―7個,大小30―115×2.5―5(μm)。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葉上,大小72μm;子囊殼濃褐色,球形,多生于組織中,大小53.5―l02×53.5―102(μm),具短嘴喙;子囊圓筒形或棍棒形,大小28―43.4×6.4一l0.2(μm);子囊孢子紡錘形,大小11.5一17.8×2.5―4.3(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在病葉或枝梢病組織內越冬,翌春氣溫回升,降雨后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葉片、新梢和果實。以后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病菌發育溫限7―37℃,適溫25―28℃。低溫多雨利于病害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1)加強桃園管理。桃園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合理修剪,增強通透性。(2)藥劑防治。落花后,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7―10天防治一次,共防3―4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