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紅地球葡萄是晚熟、耐貯的鮮食葡萄世界名種;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已發展成為我國鮮食葡萄第二大主栽品種,目前栽培面積達2萬公頃。伊犁河谷1995年由歷夫倫引入霍城縣種植,品質可以和原產地美國加利福尼亞相媲美。從1998年開始,伊犁河谷紅地球葡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1998年種植面積533.3公頃,目前已發展到近0.7萬公頃,成為我國最大的紅地球葡萄種植基地。
一、伊犁河谷獨特的氣候資源和地緣優勢
紅地球葡萄在伊犁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四縣市(霍城縣、伊寧縣、察布查爾縣和伊寧市),該區具有優越的土、水、光、熱自然資源,年≥10℃有效積溫達到3400~3600℃,無霜期160~180天,生育期日照時數在2500~2800小時以上,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溫差達15~18℃,年降水量245.2mm,水熱系數K值0.2~0.4,日光能系數IH值為6.9。這些物候條件與紅地球葡萄的,原產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非常相似,是我國不可多得的紅地球葡萄栽培最佳適宜區之一。從地理位置上看伊犁位于祖國西北邊陲,境內霍爾果斯、莫扎特、都拉塔三個口岸,為伊犁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奎塞高等級公路的投入運行,精伊霍鐵路2008年即將通車,內聯外通,使伊犁豐富的水果產品銷往內地和出口更加方便快捷。且伊犁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區域,工業化污染程度很低,是發展無公害鮮食水果的最佳區域之一。
二、紅地球葡萄的區域化布局已初具規模
本著把區域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的原則,伊犁河谷紅地球葡萄80%主要分布在霍城縣和伊寧縣。霍城縣已建成以清水河鎮為中心,沿312和218國道共有13個鄉鎮參與的鮮食葡萄長廊;伊寧縣紅地球葡萄主要分布在7個鄉鎮和北山坡果品基地內。
三、紅地球葡萄生產的專業化和標準化逐步實施
生產的專業化是產業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伊犁河谷紅地球葡萄示范區,打破了過去紅地球葡萄小而全的生產模式,把紅地球葡萄從育苗-生產-貯藏保鮮-銷售的每個環節進行了分解,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建立了0.24萬公頃的紅地球葡萄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的引導與帶動,形成了一批專業戶和霍城縣清水河鎮、莫乎爾鄉,伊寧縣多浪農場、北山波等多個紅地球葡萄專業村,實現了紅地球葡萄的專業化。
紅地球葡萄在伊犁河谷種植初期,由于在栽培管理上標準不一、栽培技術各異、病蟲害防治不規范,導致紅地球葡萄品質低下,一級果率只有20%~30%,曾一度出現過“賣果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果農的種植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伊犁州提出了“穩定面積,狠抓質量”的紅地球發展目標,根據伊犁河谷區域的自然生態條件,編制并實施了紅地球葡萄生產的7個地方標準,從紅地球葡萄的育苗建園直到貯藏保鮮,從各個環節規范了紅地球葡萄的生產技術,實現了紅地球葡萄生產的標準化。2003年3月頒布了適合伊犁河谷區域的《紅地球葡萄栽培技術規程》,2005年編制了《伊犁州紅地球葡萄標準體系》,成為我國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紅地球葡萄種植的地方標準。該技術體系的實施標志著伊犁河谷紅地球葡萄的種植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促進了紅地球葡萄生產的標準化,提高了紅地球葡萄的品質,實施紅地球葡萄標準化栽培模式后,紅地球葡萄一級果率目前已提高到85%。
四、龍頭企業正在興起、銷售網絡逐步完善
目前伊犁河谷紅地球葡萄已建成0.24萬公頃的紅地球葡萄標準化栽培示范區;完成1.2萬t庫容的保鮮庫群及附屬企業(4個紙箱廠、3個苯板廠和2個套袋紙袋生產廠)建設;形成了以期貨銷售為主要形式、銷售網絡遍布全國16省(市)和東南亞(泰國、越南)等地的銷售網絡,在伊犁河谷初步形成了“果農+基地+協會+經銷商”的紅地球葡萄的產業化模式。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