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葡萄是陜西省果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隨著葡萄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和一些晚熟耐貯品種引進,產量也逐年增加。以前葡萄大多以直接食用為主,直接進入流通領域。但是隨產量不斷增加,葡萄的產銷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延長葡萄保鮮,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課題。而病害是影響葡萄貯藏保鮮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外有關這方面研究尚少,為了給防治葡萄貯藏期病害提供依據,作者于2001~2002年對低溫貯藏葡萄病害發生作了較詳細的調查和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供試品種為晚熟優質紅、黑地球葡萄,產于陜西省涇陽縣農業產業示范園。
1.2葡萄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取不同癥狀葡萄病果,在病健交界處切寧小塊,經消毒處理,分別接種于PDA培養基上,在25℃恒溫箱內培養,兩天后挑取單菌絲進行純化。將分離純化后的菌種接于平板培養基上,待產生菌絲和孢子后進行鏡檢。
1.3葡萄貯藏期病害調查供試材料紅、黑地球葡萄,每袋5kg,貯藏溫度為0℃,包裝袋內放葡萄保鮮劑和吸水紙。于貯藏前、貯后30天、70天、120天,分別調查病害發生種類和危害程度。調查時每品種隨機選100粒,統計發病果數,重復3次,計算各種病害的發病率。
1.4病原菌生長與外界因素的關系
1.4.1病原菌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將從發病葡萄上分離純化得到的不同病原菌,接種到PDA培養基上,分別放置于0℃、3℃、8℃、15℃、20℃、25℃、30℃、不同溫度下培養,觀察菌落的生長速度,每天測量記錄菌落直徑。
1.4.2病原菌生長與PH值的關系用乳酸和碳酸鈉調試培養基PH值,用精密PH試紙測試,分別將p發生H值調為4.0、5.0、6.0、7.0、8.0、9.0、10.0,經滅菌后接種,放置于25℃恒溫箱培養觀察,每天測量記錄菌落生長直徑。
2、結果與分析
2.1分離結果葡萄貯藏期病害經分離鑒定,主要有灰霉病、根霉病、青霉病等。
(1)灰霉病該病的病原為真子囊菌亞綱,柔膜菌目,核盤菌科,灰葡萄孢屬,(Botrytisd-nereaPers.ex.Fr)有性世代為富氏葡萄盤菌,[Botryotiniafuekeliand(debary)Whetzel]分生孢子為卵圓形或橢圓形。菌核黑色,形狀不規則,菌核比黃瓜灰霉菌核稍小。灰霉病在葡萄上發病有三次,第一次為落花后幼果期,第二次果實成熟期,第三次為葡萄儲藏期。貯藏期葡萄果實上發病,早期表現癥狀為果皮上出現直徑2~3圓形凹陷病斑,病斑顏色稍淺于周圍正常組織,用手輕壓病斑則病斑處表皮破裂使果肉暴露,發病后期病果軟腐,病果上產生灰色霉層(即病原菌菌絲),菌絲上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孢子,甚至在果實上產生少量的菌核,最后果實完全喪失商品價值。
(2)根霉病該病的病原為藻菌綱,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屬[RhizopusnigricansEhrenb]在PDA培養基產生白色的氣生菌絲,菌絲呈弓狀彎曲,且很快在菌絲頂端產生黑色的實體。在于基質接觸處產生假根,假根發達,分支多,褐色,孢囊梗直立不分枝。根霉在葡萄儲藏期主要為害穗軸、果梗和果實,病原菌多從傷口入侵。發病初期病斑呈漬水狀被害部位變軟,但是很快長出白色長毛,受害果實易從果梗上脫落。如果將葡萄從冷庫中取出,在受害部位產生粗菌絲體并形成許多褐色子實體,葡萄很快腐爛。
(3)青霉病該病病原為叢梗孢目,叢梗孢科,青霉屬,指狀青霉組[P.digitatum.sace]在PDA培養寄上,菌落絨狀;初為白色,后變為橄綠色,背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較短,帚狀分枝,大而不規則,分生孢子卵圓形至圓柱形。孢子呈粉末狀,因此個別果實一旦發病,將很快感染其它果實。
果實感染青霉病菌后,在果實上形成褪色圓形或半圓形凹陷斑,逐漸變成暗黃綠色,最后變成橄綠色,果皮皺縮,果實軟化,果肉變成透明漿狀物。腐爛組織有一股發霉味道。
2.2貯藏期病害危害情況對冷庫貯藏的紅、黑地球葡萄在入庫前調查,無明顯發病癥狀,發病率為0;貯藏30天調查灰霉病發病率為7.32%、根霉病發病率為2.57%、青霉病發率為0.03%;貯藏期70天后調查,灰霉病發病率為16.51%、根霉病發病率為11.62%、青霉病發病率為0.56%;貯后120天,灰霉病發病率為31.48%,根霉病發病率為17.82%、青霉病發病率為1.02%。
2.3病菌生長與溫度的關系灰葡萄孢的菌絲在3℃~30℃范圍能正常生長,最適的生長溫度為15℃~25℃,0℃時在人工接種培養基,接種16天后菌落直徑僅為0.12cm,菌絲生長緩慢,圖為3℃~30℃時,4天灰葡萄孢菌絲的生長量。
根霉屬菌絲在5℃~30℃范圍內能正常生長,最適的生長溫度為15℃~30℃,0℃~3℃菌絲生長緩慢,0℃時人工接種培養基上28天后僅有少量菌絲生長,3℃時接種后6天菌落直徑僅為0.1cm,圖為3℃~30℃時2天根霉菌絲生長量。
青霉病在3℃~30℃均能生長,最適的生長溫度溫15℃~25℃,0℃~3℃范圍青霉病菌絲生長得非常緩慢,0℃時人工接種培養基上32天后僅有少量菌絲生長,3℃時接種后第8天菌落直徑僅為0.11cm,圖為3℃~30℃時4天青霉病菌落生長量。
2.4病菌生長與pH值的關系試驗結果表明,葡萄貯藏期灰霉病菌在pH5~10均能生長,最適的PH為5~7,pH9~10菌絲生長速度隨PH增大生長速度減慢,堿性對灰霉病菌有抑制作用。根霉病菌在pH5~10范圍均能生長,堿性對根霉生長影響不顯著。
3、小結與討論葡萄貯藏期病害發生嚴重,癥狀復雜,是由幾種真菌復合侵染所致。其中危害最嚴重的是灰霉病,其次是根霉病,青霉病危害最輕。隨著葡萄貯藏期的延長,病害的發生呈不斷上升趨勢。病害的嚴重發生制約著儲藏業的發展。
紅、黑提葡萄為晚熟品種,一般采收較晚果實上潛伏了大量的病菌,漿果含糖量高。雖然葡萄儲藏期溫度較低,但是儲藏期漿果pH值處于酸性條件下,葡萄儲藏期微環境空氣濕度較大,為各種病害發生蔓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